剛過去的端午假期中,小米造車又一次成為了討論的焦點。
這并非因為小米造車有了新進展,而是源于比亞迪董事長王傳福一句喊話。
上周三,2021亞布力中國企業(yè)家論壇上,在談到當下巨頭跨界造車的熱潮時,王傳福表示對于現(xiàn)在的巨頭們來說,跨界造車不擔心虧錢。
隨后,他向小米董事長雷軍喊話:“虧50個億不是什么大事,但是很有可能一條路線的錯誤就白白丟失了三年,這個是再多錢都換不回來的,很有可能就徹底掉隊了?!?/p>
隨著該言論的傳播,很快就被外界解讀為王傳福在勸雷軍和小米不要浪費時間去造車,一時間引得公眾紛紛展開討論,并期待雷軍會對此作何表示。
不過,公眾首先等來的卻是王傳福的親自辟謠。
就在喊話雷軍的幾天后,在6月13日的2021中國汽車重慶論壇上,王傳福表示此前勸小米不要造車是一些媒體的誤讀,比亞迪不僅支持小米造車,甚至正在和小米洽談一些汽車項目。
不過,王傳福提到的幾個點確實值得小米思考,他提到,三年時間,在這么多玩家里誰能活下來?第一,要有核心的競爭力;第二,要有很精準的戰(zhàn)略;第三,要有快速決策的機制。具備這三點的企業(yè)其實并不多。
小米造車自今年3月底被雷軍官宣后,截至上周這期間除了雷軍通過直播公布了首款車型預估定價、可能車型及大概發(fā)布時間等信息來造勢之外,基本沒有太多實質性的進展,更不要說王傳福提到的“選擇路線”。
反觀整個新能源汽車行業(yè),自2014年發(fā)展以來,尤其是近兩年,新能源造車儼然成為了一個人人追逐的大風口。除了蔚來、小鵬和理想“三兄弟”之外,阿里、百度、華為、美的和創(chuàng)維等大廠都已紛紛下場跨界造車。
整個行業(yè)都在向前快速發(fā)展,但小米官宣造車時隔兩月后卻連旗下新能源汽車的品牌名還未公布,以至在業(yè)內看來,小米造車速度慢了。
對于這點,小米也深知無疑。自上月底開始,有關小米造車的動態(tài)相比于之前兩月的沉寂多了起來。無論是雷軍上月底到訪上汽通用五菱柳州新能源汽車工廠,還是在本月初突然到訪長城汽車,亦或者是昨日小米官網突然出現(xiàn)的與自動駕駛相關的職位招聘。
這一系列動作,都被業(yè)內看作是小米在造車方面的加速。那么,通過這些操作,小米真的能補上已落后的差距嗎?
造車一開始就慢了
王傳福喊話中的“三年”,看似是小米造車需要花的時間,但實際上這一時間點現(xiàn)在依然縹緲無比。
眾所周知,這一時間點是小米所承諾的造車期限,而這時間第一次被公眾得知并不是在今年3月底官宣造車的春季新品發(fā)布會上,而是在一周后的線上直播中才被雷軍提及。
4月6日,雷軍雖然如約地出現(xiàn)在直播間中,但直播內容卻未按此前預熱的“和雷軍聊聊小米汽車”去展開,據連線出行估算,真正談到與小米造車相關的內容,僅占到整場直播的一小部分。
在這短暫的聊車環(huán)節(jié)中,雷軍對于小米汽車何時發(fā)布的問題,給出了“小米汽車有可能在三年后會面世”這一并不確定的回答。
圖片雷軍直播截圖,截圖自小米直播間
一個月后,小米總裁王翔對媒體再次確認了這個時間點,他表示做一部好車也許需要3年時間,現(xiàn)在造車還在早期階段。從宣告來看,他同樣延續(xù)了雷軍對此并不確定的“一致口徑”。
如果按進場造車的時間來看,排開蔚來、小鵬和理想這樣的新能源車企除外,小米已然有一些落后,因為在它之前,同為大廠的阿里巴巴、百度和華為已分別與上汽集團、吉利汽車和長安汽車在去年底相繼官宣聯(lián)合造車。
這其中,阿里巴巴與上汽集團的“智己汽車”最先發(fā)布旗下品牌和車型。
1月13日,智己汽車舉行了全球品牌發(fā)布會,不僅發(fā)布了純電動汽車品牌“IM智己汽車”,而且還發(fā)布了旗下智能電動轎車和智能電動SUV兩款量產車型。之后,智己汽車也以汽車品牌方的身份亮相今年的上海車展。
華為與長安汽車聯(lián)合造車雖未有新進展,但華為分別與小康股份和北汽旗下新能源品牌極狐聯(lián)合打造的車型——華為智選SF5和阿爾法S HI兩款車型也與華為一同以品牌方出現(xiàn)在上海車展中。
在量產時間表方面,據智己汽車工作人員對連線出行表示,旗下智己L7和LS7都會在明年開啟交付。另一邊,據華為官方表示,阿爾法S HI會在今年四季度開始交付,而華為智選SF5已在上月開啟交付。
相比于阿里和華為,百度與吉利聯(lián)合造車項目雖然還未有車型發(fā)布,但品牌名也已于今年3月初發(fā)布為“集度汽車”,并表示計劃在三年左右實現(xiàn)量產。而到了本月初再次有了新消息,表示首款車型會在20萬以上,同時搭載更高級別的自動駕駛功能。
反觀小米,無論從信息密度、還是車型發(fā)布和量產時間來看,已然以肉眼可見的速度落后于阿里巴巴、百度和華為。畢竟就目前而言,與造車相關的信息寥寥無幾。
除了“三年之期”之外,對于首款車型的車型、價格等方面,雷軍均在4月初的直播中均以“不確定”、“有可能”和“還未確定”等字眼來簡單說明,比如價格定位在10-30萬之間、可能是轎車或者SUV等。
假若說阿里巴巴、百度和華為是以先發(fā)優(yōu)勢領先于小米,那么遲于小米進場造車的360和創(chuàng)維等大廠在造車方面也進展迅速。
4月27日,創(chuàng)維集團宣布旗下創(chuàng)維汽車正式啟航,并且?guī)砹耸卓盍慨a車型——創(chuàng)維ET5,并在5月初就已開始發(fā)售;再到本月初,360造車也有了新的進展,據360官方表示,已開始組建造車團隊,首款車型將以10萬元左右作為定位。
無論是阿里巴巴、百度和華為這些先入場玩家參與造車的進度,還是看360、創(chuàng)維這些“后來者”的進展,在業(yè)內看來,均比小米造車更加具有確定性和領先性,小米造車已然慢了。
正因如此,已然慢下來的小米,為了在造車方面補回一些優(yōu)勢,開始對其業(yè)務進行加速。
高薪搶人,小米造車開始加速
小米在造車方面的加速,對于人才的需求體現(xiàn)得最為明顯。
昨日,據界面新聞報道,小米官網的求職頁面上線了眾多與自動駕駛相關的工作崗位,主要包括自動駕駛架構師和工程師兩大類,在自動駕駛工程師方面更是細分至傳感器、控制、感知和高精地圖等多個領域。
連線出行通過查看小米上線職位招聘信息后,發(fā)現(xiàn)這也是小米自4月初宣布開始造車后,首次在其官網上發(fā)布與造車項目相關的職位招聘信息,并且這多達20個的職位招聘都屬于急招,可見其重視程度。
其實,小米在造車領域方面的“搶人”早在本月初就已開始。
據一位車企內部人士向未來汽車日報透露,小米已開始在全球范圍內挖自動駕駛領域的大佬和專家,而薪資基本以“百萬美元年薪起步”。如此肯花成本挖人也是值得的,因為只要挖到關鍵人物,就意味著下屬團隊也會跟著過來,吸引更多人才。
另據汽勢傳媒報道,小米在本月初用股權加薪資高達10億元的待遇挖角吉利研究院院長胡崢楠,雖然之后胡崢楠以“消息不實”予以否認,但可以肯定的是,小米已向多位傳統(tǒng)車企的研發(fā)大咖拋出橄欖枝。
頻頻去挖研發(fā)和自動駕駛領域相關的人才,其背后凸顯著小米在汽車軟件方面的加速。
按照此前小米發(fā)布的造車公告顯示,小米將全資建立一家子公司,來主要負責智能電動汽車業(yè)務。這也意味著,小米將不同于阿里巴巴與上汽、百度與吉利等合作聯(lián)合造車模式,將走上一條自己造車的道路。
但小米要走的這條路,卻無比坎坷,其中一方面就是汽車智能化和自動駕駛領域的困難。
眾所周知,隨著新能源汽車行業(yè)的快速發(fā)展,汽車智能化和自動輔助駕駛水平不僅成為目前業(yè)內評判一款新能源汽車產品優(yōu)劣的重要指標,同時也成了消費者選購一款產品時重點考量的方面。
而對于小米而言,雖然常年布局IoT智能終端領域,但在汽車智能化和自動駕駛領域卻欠缺許多,以至于無法通過現(xiàn)有資源來支撐起這部分功能的研發(fā)、落地和應用。
從小米所公布的職位招聘信息和頻繁挖人的情況來看,小米是想通過這一系列動作,來加速補足這一塊欠缺,并且完成對于自動駕駛全棧的技術研發(fā),因為這方面特斯拉、蔚來和小鵬等新能源明星車企也在加速布局。
除了車輛智能化軟件方面,對于造車產業(yè)鏈缺乏認知也是小米另一大短板。對于這一短板的補齊,小米同樣在加速。
自打小米宣布造車以來,業(yè)內對其造車模式的猜想就就一直在進行著,因為擺在小米面前的選擇并不少。按照小米在造車領域的實力,很大概率并不會選擇自建工廠,收購車企和找車企代工成為其最佳選擇。
因為像蔚來、小鵬和威馬汽車等國內新能源車企,均是通過與車企合作代工,來邁過最早的量產門檻,并且小鵬和威馬也是通過代工模式實現(xiàn)了從代工到自建工廠的平穩(wěn)過渡。
由此,在這之后,就開始有很多小米與眾多車企接洽的傳聞傳出,這其中不乏比亞迪、長城汽車等自主車企,也有瀕臨倒下的眾泰汽車等車企。
而到了上月底,小米開始主動與一些車企接洽。
據柳州廣播電視網報道,5月29日雷軍在上汽通用五菱相關人員的陪同下,對其新能源汽車工廠進行了參觀,雷軍還親自體驗了被譽為“國民神車”的五菱宏光MINI EV。
緊接著,本月8日,據相關媒體報道,雷軍突然到訪位于保定的長城汽車研發(fā)中心。在外界看來,這次到訪大概率坐實了之前曾傳出的“小米正在和長城汽車談判使用其工廠生產電動汽車”的傳聞。
就目前而言,小米會選擇何種模式來造車,或者會與哪家車企合作代工等信息均還未透露,但在人員的招聘和對車企的走訪上,小米比此前積極了許多,可見小米造車正在加速。
而這樣的加速下,小米真的能補上已落后的差距嗎?
加速,能補上已落后的差距嗎?
對于這一問題,連線出行向多位新能源汽車行業(yè)人士詢問,得到了基本一致的回答——并不容易。在他們看來,小米在造車加速上或許就不會走得很順利。
先來看挖人方面。需要注意的是,在這方面不僅有小米在行動,百度和360等大廠同樣對于汽車研發(fā)人才虎視眈眈。
據未來汽車日報報道,就在集度汽車品牌發(fā)布后,集度汽車CEO夏一平就曾對21世紀經濟報道坦言道:“自己入職后,主要的精力放在招人上,主要項目很缺人,現(xiàn)在每天幾乎以四五個人的速度在入職?!?/p>
為了加速這一過程,夏一平曾拋出未來五年投入500億元的規(guī)劃。按照規(guī)劃,明年年底前,集度汽車的團隊規(guī)模將擴充至2500-3000人。
無獨有偶,在本月初360集團創(chuàng)始人、董事長周鴻祎更是親自在社交媒體上廣發(fā)英雄帖,并表示“公司在薪酬待遇方面全面放開、全力支持造車?!睋私?,360重金尋求的職位包括感知融合算法、軟件架構、信息安全、智能駕駛開發(fā)等崗位。
具體到挖人薪酬上,連線出行通過第三方招聘平臺看到,集度汽車對于IT技術支持和數(shù)據分析師等崗位均給出了10-15K的薪資,系統(tǒng)工程師崗位薪資甚至達到了30-40K,以上崗位均是15-16薪。
360和小米對于造車項目相關的招聘信息,雖然在這些招聘平臺上還未上線,并不能看到具體薪資信息,但肯定也不會比集度汽車低多少?!霸谶@輪挖人大戰(zhàn)中,大廠更愿意花更多錢?!币晃恍履茉窜嚻髥T工對未來汽車日報表示。
需要注意的是,在挖人這一過程中,小米不僅會遭遇同為大廠的競爭,同時也要面對被挖人才車企的抵抗。
這其中,蔚來、小鵬和理想等明星新能源車企一度成了被挖人才的“重災區(qū)”?!白罱谖覀兊娜藢嵲谔嗔?,沒辦法,我們要把同事的信息都隱藏一下?!蔽祦鞢EO李斌曾在5月的媒體見面會上這樣說道。
為了留住員工,各家車企都使出渾身解數(shù)。
蔚來基本采用“全員持股”。簡言之,就是在新員工入職后,就可以獲得一定數(shù)目的股票。而據蔚來員工對媒體表示,現(xiàn)階段蔚來仍會給新員工期權獎勵。
與蔚來相同操作的,還有理想汽車和嵐圖汽車。前者一般會給新員工4500股期權,每年900股,分5年行權。后者也在本月8日,官宣已經開啟了對于員工持股計劃。
相比之下,小鵬汽車的動作就顯得比較普通。小鵬汽車人力資源高級總監(jiān)林嬌芬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市場決定供需關系,與智能化相關的職位,起步價比其他職位高出20%—30%。
在大廠和新能源車企的雙重壓力下,小米造車的挖人應該進行的并不會太過于順利。而這樣的不順利,或許還會體現(xiàn)在與車企的合作上。
截至目前,小米雖然已與比亞迪、長城汽車等車企進行了接洽,但在業(yè)內看來,如果小米想要讓這些車企之一為其代工生產新能源汽車,這些車企未必會樂意成為小米的代工廠。
畢竟,這些車企都有沖擊高端市場的野心。
去年底,在長城汽車舉辦的智能駕駛戰(zhàn)略升級發(fā)布會中,長城汽車推出了高端新能源品牌“SL”,宣布正式加入出行智能化變革。根據長城官方計劃,旗下首款高端新能源車型C30-C01,將在2022年開始量產。
同樣覬覦新能源高端市場的還有比亞迪。據一位知情人向第一財經透露,比亞迪已計劃于明年推出獨立的新能源高端品牌,該品牌車型將基于EV2.0平臺打造,首款車型內部命名為“海豚”。
“這些車企能接受的合作,很大程度上是更加深入的合作造車,但基于小米宣稱要全資造車,從而讓小米造車模式的選擇上更加困難一些?!眱|歐汽車高級分析師楊雅茹這樣對連線出行表示。
小米現(xiàn)階段除了要面對加速并不太順利、從而無法補上差距的困境之外,對其而言,更大的困境還在三年后。
連線出行曾在《雷軍“造車”:車子還沒影,造勢要趁早》一文中對小米造車的現(xiàn)狀進行了詳述,造勢多于實質性的動作。但不可否認的是,整個新能源汽車行業(yè)卻在快速向前發(fā)展。
三年后,即使小米順利實現(xiàn)了首款車型的發(fā)布和量產,彼時它不僅要面對特斯拉、蔚來、小鵬和理想等新能源車企旗下更多的產品,同時還要應對智己汽車、集度等品牌的圍攻,更不要說在這三年還有大量登場的新玩家,小米汽車的競爭力勢必會受到極大的挑戰(zhàn)。
自小米宣布造車以來,一直備受外界關注,現(xiàn)階段也是雷軍重點操盤的事。想在這個紅海里搏一條生路,小米造車還需要更快一些。
烽巢網注:本文來源于微信公眾號 連線出行 ,作者: 周雄飛
請登錄以參與評論
現(xiàn)在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