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人民日報》報道稱多款APP響應相關部門的號召推出了注銷功能,于是南都記者就APP注銷做了一個實際調查。調查結果發(fā)現(xiàn)注銷賬號的整體體驗非常不理想,大多數APP在賬號注銷上設置了諸多人為障礙,而抖音、快手等少數APP甚至壓根就沒有注銷服務。
南都記者制作的標準和不同APP注銷流程
企業(yè)不樂見用戶注銷賬號的理由多種多樣,但總結下來無非是兩個方面:
1.對于企業(yè)而言,用戶是其APP價值的體現(xiàn),以至于有些企業(yè)在估值時甚至用用戶價值乘以用戶數量進行計算,用戶注銷賬號意味著APP價值有所減損。2.大數據日益成為企業(yè)的財富,而用戶是APP大數據的提供者,用戶注銷后將失去數據提供者,影響其大數據的價值。
說白了,企業(yè)不愿意用戶注銷賬號的根本原因就是自身利益關系。企業(yè)千方百計地提高賬號注銷的流程復雜度和手續(xù)門檻,希望以較高的注銷成本讓用戶知難而退,以達到減少用戶注銷賬號的目的。事實上,它們中的大多數也正是這么做的,而且效果斐然。
最常見的做法就是注銷入口隱藏在諸多功能按鈕之間,用戶想要找到APP注銷入口非常艱難。據南都記者的實測,在10款可自主注銷的APP中,6款需要跳轉4-6次才能進入注銷界面,其中有1款需要跳轉7次以上,復雜程度如同迷宮一般。此外,企業(yè)往往還在注銷條件上設置諸多障礙,比如:注冊和使用時只需要提供手機號,但注銷時卻必須提供有效的身份證件信息;需要全面解除與關聯(lián)網站的關系綁定;需要刪除賬號在公司其他APP上的服務等。
APP注銷賬號之復雜如同迷宮
多數APP運營方沒有起碼的用戶權利保護意識,它們認為用戶免費使用了自己的產品功能,因此理所當然地包括用戶賬號在內的所有信息均為APP運營方所有。很多APP不但人為提高注銷賬戶的門檻,還拒絕為用戶提供數據導出服務,而在國外為賬號注銷用戶提供數據導出服務是行業(yè)通用標準。在為用戶主動注銷賬號設置重重障礙時,APP認定用戶違規(guī)時其注銷用戶賬號的程序卻是異常簡單、粗暴,同樣反映了企業(yè)缺乏必要的用戶權利保護意識。
實際上當然并非如此,用戶以個人信息為代價獲得免費使用功能的機會,但并不代表企業(yè)可以完全擁有用戶信息的使用權。業(yè)界一般認為,這其中的匿名化數據不屬于個人數據的保護范疇,是企業(yè)可以商用的大數據,除此之外的個人信息均受到國家法律的保護。
按照對等原則,用戶有使用APP服務的權利,也擁有自主終止該服務的權利。從法理上來說,用戶注銷賬號的權利不容置疑。但在實際中,用戶的合法權益都沒有得到應有的保護,這主要是國家相關法律法規(guī)相對滯后,給企業(yè)留下了漏洞。
今年1月,工信部曾就此回復中國政府網的網友留言,強調互聯(lián)網信息服務提供者應當嚴格遵守國家法律法規(guī)要求,在用戶終止使用服務后,為用戶提供注銷賬號的服務。但除此之外,目前尚無具體的法律法規(guī),就APP注銷賬號事項對相關企業(yè)提出系統(tǒng)性的技術和安全規(guī)范。
賬號注銷難的根本原因,說到底其實還是國內互聯(lián)網用戶信息保護不到位。在目前的情況下,即便明知企業(yè)的做法有違法理,但有關部門想要處理時卻于法無據,只能靠行政通知來干預。行政干預的缺點是不夠權威,而且只適用于個案。
因此,相關部門還是應該先完善相關法律法規(guī)的制定,盡快將其提上議程,對包括賬號注銷在內的互聯(lián)網用戶信息做出系統(tǒng)性的全方位保護。只有有法可依了,作為消費者才能理直氣壯地向APP運營方主張自己的合法權利,不再任由企業(yè)單方面說了算。
刊于《南方都市報》2018年4月17日AA02版,網發(fā)時略有增補
請登錄以參與評論
現(xiàn)在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