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斯克,特斯拉 CEO,時間管理大師,每周 80 小時工作,掌管多家公司,照顧 6 個孩子,還不耽誤談戀愛。
馬斯克的時間有多寶貴,從他坐私人飛機的次數(shù)就能看出來,之前有個數(shù)據(jù),馬斯克在 2018 年乘坐私人飛機的航程達到了150,000英里(約241,401公里),大約有250個航班。
甚至在這一年的記錄里,這架飛機有好幾次只飛了 30 多公里就落地了,從洛杉磯南飛到洛杉磯北,就是為了去更近的機場接馬斯克去下一個目的地。
但即便是這樣,馬斯克每周也會在特斯拉的設計工作室待半天,坐在特斯拉首席設計師弗朗茨·馮·霍爾茨豪森(Franz von Holzhausen)旁邊,參與特斯拉的設計流程。
甚至可能是專門為了馬斯克行程更方便,特斯拉的設計工作室,就在洛杉磯機場旁邊。
正如喬納森·伊夫(Jonathan Ive)作為蘋果首席設計官,對于整個蘋果公司以及喬布斯的價值,弗朗茨·馮·霍爾茨豪森(Franz von Holzhausen)作為馬斯克背后的男人,對特斯拉及馬斯克本人的成功,也起了決定性作用。
本周中國媒體第一次有機會對話特斯拉首席設計師 Franz,從一系列提問與回答中,可以品出一些特斯拉的創(chuàng)新策略。
別埋頭跟風特斯拉
所有人談論起特斯拉,大多只會探討特斯拉激進的創(chuàng)新,但經(jīng)常忽略特斯拉創(chuàng)新的策略。
2010 年,在特斯拉關于 Franz 任職首席設計師的聲明中,馬斯克總結了特斯拉品牌的三大特性:驚人的設計、突破性的科技和極致的服務??粗喈敿みM,像是要吊打一切品牌。但實際上,F(xiàn)ranz 作為首席設計師,在打造特斯拉車型時,其實有著相當理性的考慮。
舉個例子,Model S 作為特斯拉第一輛大批量交付的車型,F(xiàn)ranz 本可以設計出更有“未來感”的轎跑,但最終卻還是選了較低調(diào)保守的風格。甚至作為一款純電動車,Model S 還保持了類似于“引擎進氣格刪”這樣的傳統(tǒng)燃油車造型。
Franz 給出的設計邏輯是:Model S要養(yǎng)眼高級,但不該一味追求酷;產(chǎn)品得讓人覺得舒服,有親和力,感覺是自己能夠長期擁有的東西。
除了這種看起來略微“假大空”、套在任何產(chǎn)品設計上都能用的話術,F(xiàn)ranz 還說過一種更為具象的表述。他說自己的設計,是以環(huán)法自行車賽手為靈感的,因為這些自行車賽手,都不是肌肉型猛男。他們的身體線條緊致流暢,沒有一點贅肉。正是因為這個體型,讓賽手們既有驚人的爆發(fā)力, 又有很強的耐力(平均賽程超過3500公里)。
這明顯是一種權衡策略,Model S 的定位是對標寶馬 7 系和奔馳 S 級的四門豪華轎車,售價不低,目標消費者年齡也并不特別年輕。這部分消費者,想要不一樣的豪華車,但對特別酷的車型其實并不是特別買賬。
像蘭博基尼、法拉利那樣造型出挑的超跑,平均消費者年齡層要比選擇大型豪華轎車的消費者小很多。更重要的是,特斯拉的目標是讓人們都開上電動車,上來就用出挑的造型去敲富豪中都算少數(shù)的超跑消費者,顯然是不合理的(在 Model S 之前,特斯拉也嘗試過 Roadster 1),也更加困難。
所以 Model S 保持了相對保守的外觀設計,當然,相對保守不代表 Model S 的設計循規(guī)蹈矩,即使在 2020 年,看老款的 Model S,也不會有特別落后的感覺。
對于這一點,F(xiàn)ranz 明確說過很多次:電動汽車,并不需要多么奇特的造型來彰顯自己的電動風格。
但后來,Cybertruck 發(fā)布,格外科幻的造型似乎一下打了 Franz 自己的臉,Cybertruck 的造型,之前只出現(xiàn)在科幻電影里。
于是在大量的中文媒體解讀中,這樣的設計被理解為,因為特斯拉靠 Model 3 已經(jīng)名利雙收了,所以人們更容易接受特斯拉“瞎搞”,再加上皮卡本來就是小眾車型,所以設計怪一點也無所謂。
這其實是一種明顯的井底觀天式誤解。
要知道,特斯拉是一家美國公司,而在美國,皮卡是一種主流車型,F(xiàn)ranz 設計 Cybertruck 的邏輯,也與當年在做 Model S 時一樣,并非為了酷而酷。
Franz 說:皮卡在美國太普遍了,雪弗蘭,克萊斯勒,道奇其實在皮卡上面都是很強的,但是他們的皮卡都長的差不多,似乎這個車型在過去五六十年都沒有什么改變。而特斯拉有機會打破一些過去的范式。
Franz 認為皮卡作為一款工具型車型,做傳統(tǒng)汽車的漆面是不合理的,因為這些漂亮的漆面是很容易被劃傷的,就會讓車顯得很舊,所以不銹鋼就是個特別好的選擇。但不銹鋼又很難像傳統(tǒng)汽車那樣,方便沖壓成形,所以 Cybertruck 就成了現(xiàn)在的樣子。
所以你看,Cybertruck 的 Cyber,并不是為了致敬賽博朋克設計風格,而是本身的誕生過程就很賽博朋克:“街道會為自己找到用途。”設計的前衛(wèi)也是脫胎于對功能的思考。
類似的功能引導設計的考量還出現(xiàn)在 Model X 代表性的鷹翼門上。
鷹翼門的誕生,源于特斯拉最初對 Model X 的定義是一輛 7 座 SUV,如果按照傳統(tǒng)汽車的設計方式,普通的車門要么開口太小,第三排座椅不好進去,要么開口太大,停車占空間,像 MPV 那樣的滑動門又不高效,所以才做了鷹翼門。而為了讓鷹翼門不會在打開時需要太多空間,打到停車位旁邊的車,所以他們給鷹翼門上面加了個支點,讓門可以讓先往上走,比傳統(tǒng)車門占用的空間更小。
特斯拉的設計哲學其實就是這樣,是一種建立在實用主義上的創(chuàng)新。Franz 也強調(diào)了作為設計師和作為藝術家之間的區(qū)別:藝術家可以只考慮美的問題,而設計師則要考慮美感和實際功能的雙重層面,這一哲學很明顯的體現(xiàn)在每一輛特斯拉車型中。
所以也就不難理解為什么別的品牌車型有時候把所謂的“特斯拉創(chuàng)新”搬到自家車型后,會顯得雞肋或四不像,之前沒見過的科技配置確實會顯得很酷,但酷不是目的,也不是手段,而是結果。
合理的顛覆
估計沒多少人聽過席德·米德(Syd mead)這個名字,但就是這個人,定義了賽博朋克的影像風格。
作為一名美術師,他最大的特點,就是在他的設計圖中,道具有大量細節(jié)和精準的工業(yè)結構,具有濃厚的“硬科幻”氣質(zhì)。
簡單來說,這是一種“合理的科幻”。
舉幾個例子:《碟中諜3》中的“人皮面具3D打印機”出自他手,《星球大戰(zhàn)》中的帝國步行機AT-AT,也是受到了他的啟發(fā)設計出來的。
這些設計,都有一種共性,就是雖然看似科幻,但你并不會覺得這種設計過于突兀,因為按照席德·米德的表述:“我沒有在白紙上單獨畫過一樣東西,因為在真實生活中不是這樣的,它們會被很多東西包圍?!?/p>
這是一種優(yōu)秀的設計應該依托于場景的概念。
很難說作為特斯拉的首席設計師,F(xiàn)ranz 沒有受到席德·米德的影響,畢竟兩人都畢業(yè)于世界級設計名校ACCD,而席德·米德在作為電影行業(yè)視覺設計師之前,也有在福特汽車當汽車設計師的經(jīng)歷。
Franz 曾經(jīng)談到過自己過往經(jīng)歷對自己的影響:
在大眾集團的經(jīng)歷讓我學會如何將設計和品質(zhì)相結合,在那里我學會的是嚴謹。而在通用,我體驗的是自由精神,和品牌能做什么。馬自達的任務(當時Franz 在馬自達的任務主要是做概念車)有點不一樣,它要求你做的是超前一點的,超出消費者期待的東西。
而加入特斯拉,在馬斯克的支持下,F(xiàn)ranz 才有了更多在傳統(tǒng)汽車工業(yè)看上去匪夷所思、但一定在以后會被驗證正確的設計選擇。
在 Model 3 上,特斯拉大膽取消了傳統(tǒng)汽車的儀表、方向盤上的復雜按鍵,以及中控臺繁瑣的多媒體和空調(diào)控制按鈕,取而代之的,是一整塊橫向放置的大屏幕。
這樣的設計直到現(xiàn)在,依然讓很多人難以理解。尤其是對于新車主來說,斜著眼睛看一眼時速,總是不太方便的。但實際上,F(xiàn)ranz 想要實現(xiàn)的,是一種在駕駛輔助系統(tǒng)的幫助下,更舒心的出行“駕駛體驗”。
“有很多傳統(tǒng)的車內(nèi)設計,會有很多硬件,很多鍍鉻金屬,很快就會看起來很老舊。我們想做的是永不過時的設計。我們的設計想讓你專注在車載的娛樂系統(tǒng)。很多時候我們想要做的是未來產(chǎn)品,所以我們的靈感有可能在兩年之后就不適用了,和時尚行業(yè)很像?!?/p>
其實現(xiàn)在再看 Franz 這樣的表述,就不難理解 Model 3 如此設計內(nèi)飾的邏輯了。
在 Model S 時代,特斯拉的 autopilot 逐漸被人接受,而直到 Model 3 開始普及,特斯拉的 autopilot 從駕駛輔助功能慢慢進化到 FSD,一個接近全自動駕駛的高級別駕駛輔助。
如果說傳統(tǒng)汽車的儀表盤是能讓駕駛員在開車的過程中快速了解車輛的狀況,而在開啟駕駛輔助的 Model 3 上,儀表的必要性就沒那么大了,方向盤后盡可能簡約的設計,是為了留出更多的空間,讓駕駛員能把視線盡可能集中在道路上,確保駕駛輔助正確與安全的運行。
所以 Franz 才會說,我們是刻意保持這種極簡主義的風格,而取消掉各種實體按鍵,也是特斯拉認為,信息娛樂系統(tǒng)是車內(nèi)最關鍵的東西,其他硬件不要那么喧賓奪主。
這樣的設計是別的廠商抄不來的,因為這就像蘋果設備之間的生態(tài),如果你把特斯拉的車作為硬件載體,一切的硬件都是圍繞特斯拉能提供的智能功能實現(xiàn)的,而在目前,最重要的智能功能就是越來越好用的駕駛輔助。
當車主在駕駛中使用駕駛輔助功能,讓車自己行進的比例越高,車主才越能體會:特斯拉的簡約車內(nèi)設計,并不是為了節(jié)省造車成本,也不是為了刻意營造科技感,而是真正在改變?nèi)藗冮_車出行的狀態(tài)與體驗。
對于 Franz 來說,也只有在特斯拉,在馬斯克的支持下,才能實現(xiàn)這一點,回過頭看 Franz 的前東家們:大眾正在極力學習特斯拉,希望不在這個時間段掉隊。以通用為代表的美系品牌,似乎還得努力多賣 SUV 車型,來支撐生存。至于馬自達,固執(zhí)的日本人還在堅持自己的“車就是車”,依然看不上智能化。
《銀河系漫游指南》的作者道格拉斯·亞當斯在他最后的遺作《懷疑的鮭魚》中提出過一個科技三定律:
當你出生時曾經(jīng)有的任何科技是平凡的,都是天下本來秩序的一部分;當你15到35歲之間誕生的任何科技都是新穎的,是令人振奮能改變天下的革命性產(chǎn)物,你能夠在其中尋找到本身的事業(yè);當你35歲以后誕生的任何科技,都是不遵守事物發(fā)展的自然規(guī)律的。
很顯然,無論是馬斯克,還是 Franz,都看透了定律,拋開了過去的行業(yè)范式,用合理的顛覆,讓特斯拉成為了大量百年車企眼中“不遵守事物發(fā)展的自然規(guī)律”的異類。
Franz 說:“在特斯拉有一點非常好,跨學科、跨部門合作非常順暢,我們的設計師也有工程思維,工程師也會考慮設計,大家都是開放的,我們都是以問題為導向的,而不是個人英雄主義,我們是團隊解決問題的。大家有問題互相一起解決?!?/p>
馬斯克最大的財富,并非是市值越來越高的特斯拉,而是他身后的這些用創(chuàng)新改變世界的男人和女人們。畢竟以他們的能力,即使不造車、不造火箭,在任何行業(yè),都有極大的幾率成功。
烽巢網(wǎng)注:本文來源于微信公眾號 虎嗅,作者 :張博文
請登錄以參與評論
現(xiàn)在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