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在很多人在談營銷轉型,談營銷人要改變思路,其實都沒有切到問題的關鍵。問題的關鍵是什么,是營銷人都死腦筋,不愿意轉型,不愿意做長期營銷,只想急功近利嗎?
不是的,做營銷的人缺啥也不缺腦洞。很多時候是因為老板給營銷部門下的kpi,就是帶貨,就是轉化,就是你做的這個case能為我?guī)矶嗌黉N量。
短線的ROI評估方式,必然帶來短期的策略。
營銷人和公司的利益并不是完全一致的,他只和自身的kpi利益一致。想要讓營銷變得長線,不應該從營銷人開始,應該從老板開始。營銷轉型根本不是一個戰(zhàn)術問題,而是一個戰(zhàn)略問題。
戰(zhàn)略做錯了,戰(zhàn)術越厲害,死得越快。
很多老板今年發(fā)現(xiàn),生意越來越不好做了。以前大家在做增量,手里有錢,所以生意可以簡單,營銷可以粗放,投放可以廣撒網(wǎng)。但是到了存量市場,尤其是到了受疫情影響的2020年,企業(yè)不需要玄學營銷,需要的是一套成熟的體系。
新時代的營銷,應該是可以被量化的、有效的、可轉化的,關鍵是性價比高。
但是面對這個要求,很多營銷人直接懵了。
以前一說營銷,就是去各種電商平臺買流量。省事,轉化鏈路簡單。這里面存在兩個問題。首先是性價比很低。因為直客流量實在是太貴了。而且獲取流量只是第一步,消費者是很聰明的,想讓他們付錢,肯定還要降價,要補貼,不是全網(wǎng)最低我不買。
一來二去,品牌其實賺不到什么錢,戰(zhàn)報很好看數(shù)據(jù)很誘人,一看利潤率眼淚都掉下來了。在這個ROI絞肉機里,你會發(fā)現(xiàn)自己越買流量,盤子卻越小了,越做促銷,品牌越low了。
當消費者以三折買到過你的產(chǎn)品的時候,下次你恢復原價了,消費者會覺得你在逗我。唯一笑了的只有賣流量的,因為流量就像水,本身是沒有成本的,不管你賣不賣,它都在那里。賣水才是真正的一本萬利。中國新首富證明了這一點。
其次,是從增量市場到存量市場的過渡上,營銷人“卡住”了。
在電商平臺買來的流量,的確是你的增量,但是如果不導入到你的私域空間,那就永遠不可能變成存量。這些流量你只買到了使用權,沒有買到所有權,流量永遠是平臺的。
這次他們看到你,是因為你花錢了,但是你想繼續(xù)經(jīng)營,想引導復購,想加深用戶和品牌的關系,不好意思,都沒門。粉絲不是你的粉絲,流量不是你的流量,只要其他品牌花錢,上一秒你的用戶、你的消費者,就會變成競品的用戶、競品的消費者。
是不是頓時感覺自己頭上很環(huán)保。關鍵是,你沒辦法阻止其他品牌花錢,只能和其他品牌比誰更能砸錢。
最后流量就會越來越貴,品牌的成本越來越高,累死累活,誰都不是贏家。
這是真正的內卷。當你每一次獲取流量的成本都很高的時候,你就只能去尋求短期收益,把過高的成本從消費者身上找回來。你和用戶的所有溝通都會顯得很有目的性。但是用戶也不傻,他會覺得你說的所有話都是為了把東西賣給我,那你為了這個目的,會不會騙我?
在這種直接的、短期的、赤裸裸的利益對沖面前,品牌和用戶是不可能有信任的。
唯一的解決辦法,是把用戶引導進品牌的私域空間。
只有在私域,才有經(jīng)營的概念。目前能夠提供這種私域空間的,是騰訊生態(tài)。視頻號也好,企業(yè)微信也好,品牌的公眾號也好,小程序也好,這些都是品牌能夠和用戶直接溝通的工具。
在這些地方用戶不會被當成流量一遍遍反復賣給你,你們的關系是穩(wěn)固的。這些用戶可能是我在微信平臺上直接獲取的,比如各種朋友圈廣告,也可能是從其他電商平臺導流過來的。
但是只有在微信上,我才能隨時隨地的、不被限制的,低成本零距離的接觸到他們。
為什么行業(yè)里所有在營銷上玩得好的商家,在其他平臺做了促銷、買了流量以后,都要拼命把這些用戶往微信上、往騰訊生態(tài)里導流?
就是為了把流量沉淀下來。
如果品牌和用戶的關系只是過客與過客,任何在長期經(jīng)營上投入的努力都是在浪費感情。用戶也不敢相信品牌,因為我下一次就不一定還能找到你了。但是當品牌在微信上經(jīng)營私域流量的時候,用戶是可以相信品牌的,因為我有什么問題,我都能找到你。
在用戶視角里,你不是廣告頁面上隨時會消失的牛皮癬,而是一個能夠陪伴用戶的“人”。
此時,用戶和品牌的關系就被重構了。用戶不是韭菜,品牌也不是鐮刀,大家都是人,都是來好好做生意的。做生意,講究的是確定性和信任感。而信任源自重逢。
當我知道你不會跑,我還能再遇到你的時候,我就不會總擔心你要騙我。你可以在微信上給我做售后,可以給我推薦新品,有活動的時候可以提醒我,直接把優(yōu)惠給我,不用給平臺返點。
就連最初的獲客,我也不一定需要去電商平臺買。我可以依靠微信現(xiàn)有的這個廣告體系,用一個更合理的價格去獲取用戶,然后直接在微信生態(tài)里運營。
這就形成了一個閉環(huán)。
在這個閉環(huán)里我不光是要做一個短期的轉化,更是要做一個長期生意。所以我可以慢慢來,先建立起用戶信任,讓你了解我,信任我,在有需要的時候自然會想起我。
真正的營銷,是在用戶產(chǎn)生需求的時候,把合適的東西給到合適的人。而不是試圖讓壓根沒有這種需求的用戶買我的東西。那個不是營銷,那叫洗腦。
關鍵是,騰訊不僅是一個社交場,更是一個交易場,這就意味著它擁有為交易服務的專業(yè)能力和工具。比如幫助品牌洞察市場。
洞察市場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因為用戶會提供虛假信息給你。什么叫虛假信息?就是一個人他在接受采訪,在接受調研的時候,他講的話一定是假話,一定不是他心中所想。
就像你在面對甲方的時候,講的10句話里面,你恨不得說5句傻逼,但是你說出來的卻是爸爸我愛你。這個時候如果你去調研到了這個信息,就會做出誤判。但是騰訊廣告,就可以做到從交易的角度,讓你“更懂用戶”。
需要注意的是,這里的用戶是群體畫像,而非具體到哪個人。
即使不談商業(yè)道德,從最基本的性價比的角度來講,對個人的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也是毫無必要的,因為這個數(shù)據(jù)太龐大了,騰訊的機房里又不是擺滿了超算。
而且也沒必要去監(jiān)控個人。阿西莫夫在《基地》系列里寫過一個觀點,個人的具體行為是不可預測的,但群體的行為趨勢是可預測的。去預判群體的趨勢就好了,沒必要和個人隱私較勁。騰訊不一定是什么道德標兵,但它肯定不傻。
當一個品牌在騰訊生態(tài)內投放廣告的時候,比交易更重要的,是交易如何發(fā)生。什么廣告得到的反饋最多,什么廣告被用戶忽略,什么廣告最終產(chǎn)生了支付。通過這些信息,騰訊廣告可以反復調整策略,并且最終選定一個最優(yōu)解。關鍵是,這些信息可以被用來選品。
首先要明確一點,理解用戶并不是一個非常獨特的技術,很多平臺都可以做到。但是做選品,需要的是先理解產(chǎn)品,再去匹配到人。
簡單說,不是時時盯著用戶,看你在瀏覽什么,然后把對應的商品推給你,這種行為邏輯是非常驚悚的。騰訊廣告做的是另一套邏輯,即從商品的角度出發(fā),先看商家要賣的是什么,然后才是看哪些人愿意買。
在理解貨的基礎上,再去理解人,這就是騰訊廣告正在做的事情。在這個過程中,騰訊廣告還可以反饋給商家,用戶需要的到底是什么,什么產(chǎn)品是有需求缺口的,然后企業(yè)再去研發(fā)和生產(chǎn)。
這是一個反向C2M的邏輯。
這個模式的核心,表面上在于技術,但它其實是有行業(yè)壁壘的,并不是所有人拿著騰訊的技術,就能復刻另一個騰訊廣告。
技術可以復制,但騰訊多年沉淀下來的用戶生態(tài)無法復制?;隍v訊生態(tài)內的小程序、智慧零售等模塊上發(fā)生的交易,騰訊廣告積累了一套數(shù)據(jù)層面的“商品知識圖譜”。
在小程序上發(fā)生的交易,其實是非常多的。根據(jù)最新的數(shù)據(jù)顯示,小程序的日活已經(jīng)超過4億,而在2020年1——8月之間,小程序商品交易的GMV同比增長115%,品牌商家自營小程序的GMV同比增長210%。
在這樣一個龐大的數(shù)據(jù)“喂養(yǎng)”下,這個圖譜可以跳出常用的以標簽圈選人群的方式,讓商品廣告直接以商品特征按圖索驥,尋找到最可能購買它的潛在顧客。
大家都有這個技術,但是這件事情只有騰訊能做。其他人差的不是技術,而是一個更致命也更基礎的東西。
除了在騰訊生態(tài)里,你去哪里還能找到第二個全民化的、可以作為互聯(lián)網(wǎng)基礎設施而存在的,兼具社交屬性和交易屬性的平臺?那個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增長的藍海已經(jīng)過去了,現(xiàn)在沒有第二個微信,以后也不會有。
真正的壁壘從來不是技術,而是那個一去不復返的時代。
如果是在電商平臺上,營銷效果的考核標準很簡單,就是GMV,當然也可能是去水以后的GMV,總之是短期內帶來的銷售。
但是在新時代的營銷中,營銷效果還應該有更多的評估標準——長期復購,品牌認知,用戶經(jīng)營,市場洞察。
這個評估體系,一定要是從老板這個層面認可的。
因為kpi不是營銷部門定的,而是老板定的。所以營銷人懂沒用,必須得品牌從最上層開始認知到這個問題。
當然,上面所說的這些營銷模式,比單純的賣貨要復雜得多,即使去實行了這樣的營銷,怎么去量化它的效果也是一個問題。
有的品牌做營銷,需要的是加粉、沉淀、用戶經(jīng)營,搜集用戶需求和銷售線索。還有的品牌非常直接,就是要賣貨,小程序直購也好,引流到線上電商或者線下門店也好,歸根結底,你得幫我把東西賣出去。
這些東西騰訊廣告都能做,但是大家的轉化目標和鏈路就不同,自然不能套用同一個評價標準。
我明明是在幫你洞察市場,是在幫你經(jīng)營私域流量,是在幫你拓展未來的生存空間,你總不能說因為我沒有在多少秒內賣出多少萬的貨,就說我的營銷效果不好吧?騰訊廣告當然可以帶貨,但它的作用不止于此。
這個時候,大家就需要一個更多維度的評價體系。
比如騰訊廣告的多級ROI體系。這個體系可以從多維度量化營銷的效果,并且同時涵蓋了短期ROI和長期ROI。這個多級ROI,還可以讓你直觀地看到性價比的對比——同樣的精準流量,在騰訊廣告這里,就是有一個更合理的價格;同樣的事情,在微信上做,就是更便宜。
這樣的營銷,就不再是玄學。而是科學,甚至是數(shù)學。
大家都是在賣貨,但你是靠著促銷和忽悠去賣,還是靠著營銷去賣,反映的其實是你對長線策略和短線策略的選擇。短線策略見效很快,長線策略見效慢。
但長線策略,才是品牌和企業(yè)長久生存下去的核心。這個過程需要時間,需要耐心,而且確實更慢。
但是商業(yè)就是這樣:能慢得下來的企業(yè),才能真正快起來。
烽巢網(wǎng)注:本文來源于微信公眾號 半佛仙人, 作者 : 半佛仙人
請登錄以參與評論
現(xiàn)在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