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有些事情注定無法感同身受。白人可能認為黑人處處針對自己是“神經過敏”。種族纏斗時,歐美的亞裔,特別是華人群體處于夾縫之中。
最近,在美國一些主流的網絡社區(qū)里,關于是否應該采用有色人種,特別是黑人作為管理員的問題,引發(fā)了很大的爭論,并且這一爭論還在持續(xù)。
“美國版貼吧”Reddit 的聯(lián)合創(chuàng)始人從董事會辭職,表示希望黑人接任其董事席位。Facebook 建議群組引入更為“多元化”的管理員。
也許對相互隔離的群體而言,有些事情注定無法感同身受。白人可能認為黑人處處針對自己是“神經過敏”。種族纏斗時,歐美的亞裔,特別是華人群體處于夾縫之中。
內容審核越來越影響在線社區(qū),我們以為自己是信息傳播的主人,殊不知我們能傳遞的信息都要先過審核員、管理員這一關。
相比直接刪除信息以求“群體免疫”,對不同信息做標注,展示背景資料的“疫苗接種”式處理更好,但這可能只好讓我們讀者自己來做了。
Reddit 和 Facebook 的選擇
6 月 6 日,“美國版貼吧”Reddit 的聯(lián)合創(chuàng)始人奧哈尼安(Alexis Ohanian)從董事會辭職,表示希望黑人候選人接任其董事席位。Reddit 首席執(zhí)行官哈夫曼(Steve Huffman)表示會“尊重”奧哈尼安點名讓黑人繼任的請求。
奧哈尼安是美國網球名將小威(Serena Williams)的丈夫。作為美國歷史上最出名的黑人運動員之一,小威從 2016 年開始支持黑人權利運動,他們倆則在 2017 年結婚。
不過,奧哈尼安參與創(chuàng)辦的 Reddit 則扮演了與此不同的角色。在此前的很多年中,Reddit 一直保持著作為“言論自由”陣地的“風度”,換句話說就是盡可能多的幫助那些右翼保守勢力擁有一席之地。其中最著名的是 r/The_Donald 論壇,這是美國總統(tǒng)特朗普支持者的其中一個大本營,上面出現(xiàn)的帖子和貼圖也有些被特朗普本人引用。
近年來,一些白人至上主義者的激進論壇被關閉之后,就會蜷縮到像 r/The_Donald 這樣的地方。Reddit 對待這些用戶顯得左右為難。去年,因為對警察和公務員的暴力威脅,它曾對 r/The_Donald 采取了“隔離”措施。但一方面這并沒有顯著減少其中和周邊論壇的不和諧內容,另一方面也讓一幫共和黨人群起批評此類審查措施。
在社會各個領域充分引入更多的女性管理者,或增加有家庭的男管理者的權重,都會顯著提升組織內對婦女兒童的權益分配。與此類似,奧哈尼安找了個黑人老婆之后,顯然也深刻影響了他自己的價值觀。這種價值觀的變動,也許會由接替他的黑人董事在 Reddit 傳承下去。
同樣,在 Facebook 的群組當中,也出現(xiàn)了是否要引入黑人管理員的問題。Facebook 的群組大致相當于貼吧或豆瓣小組,小組成員可以發(fā)布帖子,此外也支持圖片,視頻等多媒體內容。
很多地方的本地生活社區(qū)就建立在 Facebook 群組里,但這些群組很多都是采用白人男性為主的管理員群體,這些人可能對于討論黑人權利運動的必要性認知不足,或者認為其籠統(tǒng)地都屬于“政治”類型的內容。
由于 Facebook 曾在針對管理員的守則中列明,群組盡量不要討論政治、選舉相關的內容,因此一些管理員會以此為理由,刪除討論“黑人的命也是命”(BLM)等內容的帖子。
The Verge 采訪一位社群用戶,她所在的兩個群組,其中一個沒有有色人種或女性是版主,另一個只有白人女性版主,只與白人男性一起參與管理。她向這兩個團體發(fā)布了同樣的信息,敦促人們認真對待社區(qū)中的種族主義。其中一人刪除了它。“他們認為任何‘政治’都不合適,然而,他們仍然允許發(fā)布包括八卦和虛假信息的帖子?!痹摴芾韱T威脅說,如果她再次發(fā)帖,將封禁她。
她說:“我只是覺得,管理員試圖使社群看起來像是個一團和氣的地方,而不是試圖解決問題,這是可悲的?!?/p>
Facebook 給群組管理員提供多種多樣的指導,包括如何平息爭論,以及針對新冠肺炎的在線培訓課程。但最近公司發(fā)布了一份“建議列表”,供管理員“考慮”。它建議群組引入更為“多元化”的管理員,并通過定義允許和不允許的主題,來重新考慮此類內容的展示規(guī)則。
一些原有的群組管理員可能認為,這種為站內政策不停“打補丁”的做法,可能和他們之前所提倡的遠離爭議的管理員指引互相矛盾。
非裔管理員能為社區(qū)帶來什么改變
相對于有的白人管理員會刪除“黑人的命也是命”內容,有的群自從招募黑人管理員之后,就開始限制另一種相對的說法——“所有人的命都是命”(All Lives Matter)。
白人管理員(以及含中國人在內的吃瓜群眾)可能認為這句話沒啥大問題,但這被認為是優(yōu)勢白人反駁黑人權利運動的一種表達方式,對黑人構成冒犯?!涀?,不要誤用這句看起來“人畜無害”的話。
也許對相互隔離的群體而言,有些事情注定無法感同身受。白人可能過著“歲月靜好”的日子,是現(xiàn)有秩序的“既得利益者”,認為黑人處處針對自己是“神經過敏”。但是對于黑人來說,不論其社會地位、家境、學識如何,所受的遭遇卻可能是處處不平等。他們希望自己的處境能得到改善,就像社會有責任救濟饑寒交迫的窮人一樣自然而然。
按照英國《金融時報》等媒體的報道,黑人占美國人口的 12%,但在監(jiān)獄人口中占 33%。黑人男性被警察殺死的概率至少是白人的 2.5 倍。
隨著犯罪率的提升,美國司法整體有從嚴趨勢,加重對累犯的處罰與量刑,黑人囚犯數量繼續(xù)上升。因此,對于黑人犯罪率高的刻板印象,很可能誘發(fā)警察過度執(zhí)法。
這種成系統(tǒng),成體系的區(qū)別對待,如果不是親自受其影響的話,是很難發(fā)現(xiàn)的。關鍵在于,白人是否從心底把有色人種,尤其是黑人當成是社區(qū)的一份子,而不是迫于“政治正確”而口是心非。
從實際情況看,并不能抱太大指望。不少白人會把自己群體當中深刻反省種族特權的帖子,當成是某種形式的“自輕自賤”而不以為然。
值得注意的是,對于歐美的亞裔,特別是華人群體來說,增加在各種管理層——不管是論壇管理員,企業(yè)董事會,還是地方議會——的華人,可能是更為緊迫的一項任務。
一方面,亞裔同樣屬于少數族裔,但關于他們的研究和調查沒有像黑人那么多。所以可能會有一些白人群體認為,針對亞裔的不平等情況沒有黑人那么嚴重,或者亞裔自己能忍,所以也無需改變。
但另一方面,亞裔在由白人制定的游戲規(guī)則當中,普遍可以取得比較高的成就,卻又不比猶太人等等那么充分融入,依然保持著一種“他者”姿態(tài)。這就使得他們在黑人權利運動風起云涌時,發(fā)覺自己處于夾縫之中。
一位華人在微信上發(fā)文章控訴,自己的女兒作為學校的亞洲學生會主席,兩年來一直受到同學好評,卻在近期的社會運動中遭遇網絡暴力。她的部分同學不依不饒地逼迫她曬出支持黑人權利運動的捐款證明,并認為只要是沒能旗幟鮮明地表態(tài)支持黑人的,那就是所謂“特朗普支持者”了,人人得而誅之。
顯而易見,在美國不同族群之間共識越來越少,沖突對立越發(fā)激烈的當下,“以斗爭求團結”是對任何人來說都最有利的選項。此時,社交網絡通過官方規(guī)范,引導甚至強行規(guī)定社區(qū)內黑人管理員的密度,必將引發(fā)更多的連鎖反應。
信息“把關人”之前的“把關人”
像 Reddit 那樣,一位同情黑人的高級管理層,帶來的將是站內對黑人的政策傾斜。與此相對,F(xiàn)acebook 因為扎克伯格堅持對特朗普等發(fā)布的信息采取中立態(tài)度,不加限制,而承受著越來越猛烈的炮火打擊,批評甚至來自內部員工與合作伙伴。
上述兩個網站,以及其它更多的社交媒體,都會陸續(xù)主動或被動地,在內容審核與管理環(huán)節(jié)引入更多黑人管理員。長遠來看,這會對未來一代美國人看到的內容,以及他們形成的價值觀都產生深遠影響。
經典傳播學理論認為,大眾傳播媒介內部的編輯等工作人員,是信息傳播的“把關人”。因為大眾傳播的一切信息,都要經過這些媒體工作人員的過濾或篩選,才能同公眾見面。
進入了社交媒體時代,媒體“把關”能力幾近喪失,“議程設置”能力也所剩無幾。媒體先是交出了審稿權——理論上任何人都可以發(fā)布內容,讓其他人看到;然后交出了排版權——互聯(lián)網擁有無限的版面,無限的長度和多樣的表達方式;最后交出了議程設置權——雖然網站首頁有少數固頂文章,但人們從聊天、朋友分享環(huán)境中直接進入文章頁,決定誰先看到哪條消息的也不再是新聞媒體。
但是人們在討論這個問題的時候,往往忽略了另外一群人,這就是審核與管理員團隊。
內容審核原本并不成為一個太嚴重的問題,這是因為在 2000 年代,整個互聯(lián)網的用戶數和生產的內容數都是非常有限可控的,遠不能與今日相提并論;而且網上人員的年齡、學歷等人口學指標分布也比現(xiàn)在要同質化。所以在上面出現(xiàn)需要被審核的、或被舉報的內容,占總體內容比重和絕對數目都比現(xiàn)在更少。有些地方甚至基本上沒人審核,也都能相安無事。
縱觀全球,對內容審核的高要求是在最近一段時間集中涌現(xiàn)的,背后是由于網民群體擴張,帶來不同族群和經歷的人,是隨著多元人群的話語權逐漸增加而自然產生的現(xiàn)象。
最開始,是針對兒童色情、拐賣人口、販賣毒品等顯而易見的罪行。后來,是針對歧視、激進暴力或反科學的言論。再后來,就是像現(xiàn)在這樣,在“黑人的命也是命”和“所有人的命都是命”中間決定留哪個刪哪個。
可以說,內容審核和合規(guī)的壓力,正越來越明顯地落在世界上任何一個角落,任何一種社會制度、歷史文化背景下的社交媒體頭上。
因此可以說,現(xiàn)在我們所看到的互聯(lián)網內容,是經過了“兩層過濾”才到達我們的。前一層是審核員所做的努力,之后一層才是展現(xiàn)群體力量的算法推薦、熱門內容、朋友分享。
在互聯(lián)網之前的時代,一個人不通過街談巷議,不從身邊的好友當中獲取信息,只是通過報紙、電視等大眾傳媒獲取信息的話,他可能會認為美國是一個不存在什么種族歧視問題的國家,因為那時這些問題的曝光率不高,也不靠前。1967、1992 等年份的騷亂都是個別現(xiàn)象,而且沒多久就平息了,問題解決了。
隨著更多“多元化”的社區(qū)管理員上任,美國社會底層白人潛藏的針對黑人不滿的暗流涌動,也將更難以通過什么方式被發(fā)到網上,被其他人看到和響應。Facebook 近日連續(xù)刪除了 200 多個宣揚白人至上主義的賬號。此前在 2017 年,臭名昭著的 The Daily Stormer 被連番打擊之后,轉入暗網。
如果你只是通過 Facebook 或 Reddit 了解美國社會,看到關于極端種族歧視的帖子越來越少,你會覺得在美國這個問題并不嚴重,或者正得到有效解決嗎?
針對信息的“群體免疫”和“疫苗接種”
人工管理與審核會幫我們去除一些讓人難堪的語言和心態(tài),但是如果當這些內容被算法忠實反映出來的時候,人們還是得猛然面對這個世界實際運轉著的現(xiàn)實。
2017 年,弗吉尼亞大學計算機系博士趙潔玉和團隊發(fā)布論文《男人也愛購物:使用語料庫級別的限制法降低性別偏差》,這是人工智能領域開始意識到算法偏見和歧視問題的開端。
在此之前,人們使用算法挖掘數據來形成一定的規(guī)律,并且天真的希望這些規(guī)律可以替代人類的重復勞動。但是他們卻忽略了這些規(guī)律被真人解讀和被機器執(zhí)行的區(qū)別。
一個真人審核員如果有社會常識,或雖然跨文化(比如印度外包工人處理美國的帖子)但受過相關的訓練,他可能會在看到有哪里“感覺不對”的時候自動糾偏。而機器并不明白內容背后的含義,因此不僅不會糾正這些“感覺不對”,甚至很可能會將其放大。
比如,谷歌圖片搜索一度把黑人照片識別成大猩猩,在搜索“黑人女孩”關鍵字的時候,返回的都是色情圖片。其它很多算法也出現(xiàn)了針對白人或黃種人(如果是中國制造)的識別準確率,遠高于黑人的問題。
除非進行有針對性的人工干預,這個問題對機器學習是難以避免的。其實機器本也“無辜”,它們只是忠實執(zhí)行人類賦予的指令,算法暴露出的問題根源在于設計者考慮不周,忽視了“房間里的大象”。
人類的應對之策是:雖然在二傳手環(huán)節(jié)可以用 AI 代替人力(比如微軟 MSN 開除了為新聞排序的人工編輯),但初始審核環(huán)節(jié)還是得用真人——只要保證平臺內流通的信息都合規(guī),那這些信息怎么展現(xiàn)可以隨便一點。
這相當于,在算法誠實地反映人類社會偏見的時候,捂上眼睛裝作沒看見,然后削足適履地去給算法“糾偏”。隨著 AI 研究轉向讓 AI 學習人類常識,和模擬人類認知社會的方式,未來這么“耿直”的算法也將逐漸退出歷史舞臺。
所以現(xiàn)在,對于社交網絡送到我們眼前的內容,我們必須有一個非常清醒的認識,那就是它其實已經經過了一層或更多的過濾,還有更多的東西可能只存在于線下,但卻也是一部分真實的心聲。
誰也不知道,這些真實的心聲如果不能通過網上渠道正常流通,會不會就這么自然消亡了。
我們關于新冠病毒有一種說法就是“群體免疫”:如果大多數人都擁有抗體,那么極少數沒有抗體的人暴露在這個環(huán)境當中,可以被周圍有抗體的人保護,從而也無法感染。
但是以現(xiàn)在的狀況來看,由于人員流動,以及病毒對人的高度易感性,如果不加任何控制措施,完全指望“群體免疫”的話,有可能會造成非常慘烈的后果,將會是現(xiàn)代文明無法承受的。
針對仇恨言論或者其它我們不愿看到的言論,跟對抗新冠病毒有類似之處。我們現(xiàn)在在做的一些措施是封堵和刪除它們,就像是在虛擬空間里噴灑“酒精”和“消毒液”,也像是給每個用戶戴上“口罩”。
我們試圖通過這種方式,把那些不友好的言論隔絕于社區(qū)之外,讓原本“天真無邪”的用戶免于接觸到這些信息。但是,如果我們的隔離措施出現(xiàn)了某種漏洞,或者被繞過了,那么毫無“免疫力”的人看到這個信息,就很有可能受影響。
更好的方法是什么?
對病毒,我們應該發(fā)明和接種疫苗。對信息我們也可以“疫苗接種”,那就是不簡單刪除了事,而是提供事件的來龍去脈,告訴人們完整的事實背景,提供官方和可信賴的解讀,展現(xiàn)多元聲音和不同意見,以方便更多的人去認知和生成自己的觀點,而不是被信息牽著鼻子走。
5 月底,Twitter 史上第一次對特朗普推文的真實性進行了評估,并打上了“美化暴力”的標記警告讀者。對這條推文,平臺并未貿然采取刪除態(tài)度。這就是一種“疫苗接種”而非“群體免疫”的嘗試。
但是,無論如何,標記和提供背景信息,相比直接刪除而言,還是要耗費更多的時間、金錢和人力,以至于對大型社交平臺來說是不合算的。因此,我們可能還必須接受那些不盡完美的處理方法,比如直接刪除帖子,乃至干脆不作處理,或者選擇性處理。
此時,我們就應該給自己做“疫苗接種”:對于我們每一個互聯(lián)網的讀者和參與者,我們都要努力提升自己的媒介素養(yǎng),對所得信息不輕信,有空就多做事實核查;同時,基于個人經驗和更詳盡、更全面的認知,樹立起穩(wěn)固,邏輯自洽的價值觀,以此引領我們在信息洪流中,不至于迷失方向。
請登錄以參與評論
現(xiàn)在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