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株洲媒體報道,近來網紅直播在株洲百貨大樓店慶、華為神農城體驗店等多個線下賣場“出沒”,美其名曰開啟了實體店“網紅+營銷”的新模式。
這真的是線下實體店的新風口嗎?或許這個風口已經有點過時了。當網紅走出直播間,進入商業(yè)體驗時,它或許能夠帶來一定的眼球效益,而且只是在短時間內的新奇特,而具有這種效應,但卻很難真正撐起一個網紅IP變現的盈利模式。
?
文/張書樂(人民網、人民郵電報專欄作者)
新著有《微博運營完全自學手冊》
甚至于在國內主流的直播平臺上,去年下半年開始試水的,通過網紅、名人、明星推動的內容型直播電商,也在今年夏季慢慢的走向消歇?;旧蟻碚f,業(yè)界已經形成了這樣一個認知,即除了美妝、美容以及少量快消產品的直播較易表現的內容,能夠形成一定網紅導購外,其他的垂直細分領域直播想走電商或導購之路,姿勢尚未完全解鎖。
網紅經濟之所以會陷入這樣的尷尬,很大程度上源自于它過度的泛娛樂,以及過于同質化的表現方式。換言之,缺少真正的技術含量。
直播平臺們正在轉換風向標。比如排名靠前的映客,就在2017年打出了“直播+”的新概念,目前已嘗試了“直播+公益”“直播+教育”“直播+醫(yī)療”“直播+文化”等不同的直播方式。而如一直播、YY等直播平臺,除了深耕垂直領域的優(yōu)質內容外,亦嘗試在泛娛樂層面上形成差異于網紅經濟的IP積淀。比如最近因為吳亦凡在綜藝秀《中國有嘻哈》上帶出的Freestyle,一部分直播平臺早早的就通過直播或短視頻的方式,開始扶持真正有技術含量的嘻哈歌手,其盈利模式,亦非傳統(tǒng)的點贊收益或有點硬植入的商家導流,而是目標培養(yǎng)出一批嘻哈歌手成為網紅,然后將其歌曲、MV乃至演唱會進行“銷售”,獲得版權收益……
?
回歸到線下商家,靠網紅來吸引眼球,本身也只是一個秀,秀過之后也就沒什么了,儼然是一個比青春飯還要短暫的窗口期罷了。網紅們真的還能長期靠“走秀”的方式成就“經濟”嗎?這個答案,應該每一個人心底都有一本賬。
套用高曉松喜歡在節(jié)目里提到的一段話來做結。這段話的場景是他和一些歌手的對話,當他問及歌手為何找他作曲時,不少新出道的網紅歌手們給出的答案很直白——想成名、想賺錢。而高曉松給予的回答也很簡潔:盡管是真心話,也請假裝熱愛歌唱這門事業(yè)。
或許,真正走到最后的網紅經濟,是垂直深耕某一有用技能、具有自己獨家優(yōu)勢、而不是靠一個臉蛋唱兩句歌的網紅,才能享受的。????
請登錄以參與評論
現在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