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的互聯網公司外衣被撕下來,最終還是被當做了一家硬件公司看待。
2018年7月9日,小米在港交所敲鐘。昨天正好是小米上市一周年。
這一年小米取得了怎樣的成績?先看一組數據。
市值接近腰斬:7月8日,小米股價收報9.61港元,相比17元的發(fā)行價跌去了43.5%,相比22元的峰值已經腰斬。以7月8日收盤價計,小米市值為296億美元。
營收利潤持續(xù)上升:小米上市后發(fā)布了四次季報,從2018年二季度到2019年一季度,期間小米收入1842.6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41%。經調整利潤89.4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40%。
這組看似反常的數據,折射出小米上市后曲折的一年。資本市場并不認可小米互聯網公司的定位,PE不斷下滑。手機市場競爭加劇,小米全球出貨量和中國出貨量增長低迷,讓小米核心業(yè)務陷入掙扎。與此同時,小米人員規(guī)模和產品體系都在不斷擴大。為了適應這些變化,小米開始了大刀闊斧的調整。
頻繁的架構調整,雙品牌策略,與不斷下滑的市值,構成了小米這一年的關鍵詞。
頻繁調整
上市后小米很快進入了頻繁的調整期。
上市后兩個月(2018年9月),小米成立集團參謀部和集團組織部,12月,小米將銷售與服務部改組為中國區(qū)。今年2月,小米手機部也成立了參謀部。上市以后,小米還成立了三個集團層面的委員會,分別是質量委員會、技術委員會和采購委員會。5月,雷軍親任中國區(qū)總裁,全面負責中國區(qū)業(yè)務開展和團隊管理。
此外,小米還成立六個互聯網事業(yè)部,包括負責中國市場商業(yè)化的互聯網商業(yè)部,以及電視部、筆記本電腦部、智能硬件部、人工智能部、大數據部、云平臺部等AIoT相關的部門。
小米這些調整,一部分是為了適應小米日漸龐大的人員和業(yè)務規(guī)模,比如,比如集團參謀部、組織部、中國區(qū)和三大委員會的成立。另一部分則是為了救急,比如雷軍親任中國區(qū)總裁。
前者是為了適應小米不斷龐大的身軀,讓小米從架構層面完成從創(chuàng)業(yè)公司到大公司的轉變。后者是為了拯救中國市場和手機業(yè)務。手機是小米一切業(yè)務的核心,也是影響其當前市值的根本。前者是為了發(fā)展,以圖將來,后者是為了紓難,立足當下。
小米手機業(yè)務在上市后全球出貨量增速放緩,主要問題出在中國市場。小米上市后的三個季度,小米中國區(qū)手機出貨量均雙位數下跌。這讓小米陷入了進退兩難的尷尬。
雙品牌策略
小米用以解決手機問題的主要策略就是雙品牌驅動。
雖然小米旗下號稱有五大手機品牌,包括小米、Redmi(前紅米品牌)、POCO、參與投資的黑鯊,以及戰(zhàn)略合作的美圖。但真正的主力只有小米和Redmi。
小米將極致性價比的衣缽傳給了Redmi,將小米品牌從性價比對產品用料、定價以及品牌調性的束縛中解放出來。小米主要沖擊高端市場,以及特色細分領域,比如小米CC這樣的女性手機。
去年下半年,小米沒有在中國市場發(fā)布紅米手機,就是為了給Redmi獨立放飛小米鋪路。這造成了小米全球出貨量和中國出貨量增速放緩。此時,紅米手機在中國市場的缺席尚可為手機出貨量的下滑背鍋。可是今年一季度,Redmi重出江湖后,小米手機全球出貨量依然未能提振,擺在小米面前的問題就比較艱難了。
今年中國市場的競爭,比之前數年都要更加激烈。小米作為主品牌能否站穩(wěn)高端市場是決定勝負的關鍵。
雙品牌策略實施半年,就目前來看,Redmi表現較好,小米尚待驗證。
Redmi總經理盧偉冰用了半年時間梳理出三個產品線,數字系列面向千元機市場,Note系列是Redmi的中檔機,面向1000-2000元市場,K系列是高端機,面向2000-3000元市場。從Redmi獨立后首款產品小金剛Note 7,到5月發(fā)布的K20系列,Redmi手機的銷量都取得了不錯的銷量。
但小米主品牌的表現卻相對平淡。截至目前,小米品牌今年只發(fā)布了兩款手機,分別是小米9系列和小米CC9系列。小米9上市之初備受期待,但供貨不足的尷尬導致錯失最佳發(fā)售時機。最近剛發(fā)布的小米CC9系列,以性價比開路女性市場,剛剛開售市場反響有待觀察。
截至目前,小米手機確定了三個系列,數字系列是小米的常規(guī)旗艦系列,MIX是探索黑科技的高端手機,小米CC是面對女性市場的手機,對標OV、華為nova旗艦機。
無論是主牌小米還是副牌Redmi,都剛完成了產品線的搭建。產品線梳理得更加清楚,銷量能不能上去是另一個問題。
6月18日,小米集團創(chuàng)始人雷軍在內部會議上強調,小米未來三年在中國手機市場的目標是穩(wěn)三望一,為達到這個目標,雷軍不僅親任中國區(qū)總裁,還追加了50億加碼線下。
市值近腰斬
即便在小米手機出貨量飆升的時期,市值也是困擾小米的難題。
小米的PE上市之后不斷降低。小米剛上市時,其PE介于互聯網公司和硬件公司之間?,F在,小米15.50倍的PE則是標準硬件公司的水平了。作為類比,蘋果公司當前的PE為15.46。兩者相差無幾。
小米希望以互聯網公司的定位示人。但小米互聯網營收的比重始終僅占總收入的10%,也不像BAT、谷歌、Facebook那樣擁有高額的毛利率。就其核心業(yè)務而言,它更像蘋果這樣的硬件公司——小米是一家重視互聯網業(yè)務的硬件公司,而非一家賣硬件為主的互聯網公司。
來自中信證券報告
不過,多家券商都對小米的業(yè)績增長保持樂觀。根據中信證券援引的路透分析師一致預測,小米未來三年(包括2019年)營收、利潤會持續(xù)上漲,凈利潤連續(xù)三年保持25%以上的增速,并且增速不斷上升。
隨著小米股價的探底,西南證券、太平洋證券、中信證券、光大證券等機構近期給出了增持或買入的評級。
這一年,小米股價中的泡沫不斷被擠出去,小米的互聯網公司外衣被撕下來,最終還是被當做了一家硬件公司看待。
請登錄以參與評論
現在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