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東西方文化所鐘愛的,其實并不是同一個花木蘭。
7月8日凌晨,迪士尼籌備了數(shù)年的真人電影《花木蘭》,終于又有了新進展。
連同著預告一起發(fā)布的,還有首張中、英文的海報。飾演者劉亦菲一襲紅衣黑發(fā),目若秋水。截至目前,花木蘭電影相關(guān)話題在微博上已經(jīng)狂攬9.7億的閱讀量,并收獲各類討論75萬余條。
與此同時,影片中力求真實還原的福建土樓和花黃妝容也引起了眾多國內(nèi)網(wǎng)友的不適。不少人都紛紛吐槽稱,能把劉亦菲扮成這么丑實屬不易。
影片之外,延伸開去的審美、IP、價值等各個層面的探討還在繼續(xù),而對于電影的出品方迪斯尼來說,這次堪稱大膽的創(chuàng)新背后所折射出的現(xiàn)狀,仍舊值得深思。
畢竟,歷經(jīng)漫長歲月磨礪而成的東西方文化,彼此之間的差異,仍然不是簡單的一場元素融合所能彌補的。
01
做為中國女性形象為數(shù)不多的代表之一,花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一直以來都是民間文化所遺留下的明珠,早在南北朝時期,便有了流傳后世的詩篇《木蘭辭》。
時至今日,伴隨著教材的刊載和音像作品的不斷翻拍,一代代國人心目中,“花木蘭”這三個字的背后所象征的IP價值,恐怕只有同屬民間傳說瑰寶的《寶蓮燈》和《西游記》才能堪堪匹敵。
與此同時,花木蘭的形象也遠渡重洋,作為那個年代為數(shù)不多的中國元素,經(jīng)歷著世人的觀摩和審視。
1998年,迪士尼首次拍攝的動畫電影《花木蘭》甫一出世,隨即掀起了一陣世界范圍的“木蘭熱”,7.6分的IMDB評分和86%的爛番茄新鮮度保送著這部電影一舉拿下了當年的奧斯卡和金球獎兩項提名,而高達3.04億美元的票房也在世界電影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影片之外,迪士尼對于花木蘭的偏愛仍未就此終結(jié),他們先是在2004年為其拍攝了第二部影片《花木蘭2》,又在去年《無敵破壞王2》的海報里為其重制了更為現(xiàn)代的裝束,這一紅球鞋、龍外套的東方少女形象,時隔14年再度引爆了美國人的討論熱潮,所有人都異口同聲的表示著欣賞。
美國知名的社交媒體Tumblr上,甚至還一度興起了為木蘭創(chuàng)作同人圖的潮流。
而伴隨著此次真人電影《花木蘭》的上線,足足2.9億美元的預算更是創(chuàng)下了好萊塢有史以來投資以中國為背景的作品中,最為昂貴的新紀錄。
如今,作為迪士尼唯一的“中國公主”,花木蘭在好萊塢可以說是集萬千寵愛于一身,隱隱間,風頭甚至還有蓋過功夫熊貓,成為中國文化第一IP的傾向。
與此同時,伴隨著西方文化中花木蘭元素的日益火熱,另一個問題也隨之而來:
為什么差異如此之大的東西方文化,會同時對這位東方女孩如此青眼有加?
02
細究中美之間關(guān)于“木蘭故事”的表現(xiàn)側(cè)重后,不難發(fā)現(xiàn),火遍全球的背景之下,東西方文化所鐘愛的,其實并不是同一個花木蘭。
國人潛意識里的花木蘭形象,是與《木蘭辭》的描繪分不開的。從“愿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和“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這兩句,不難看出,東方文化體系下的花木蘭,最為人稱頌的品質(zhì),其實是在于對“孝”和“忠”這兩種儒家文化的實踐上。
與此同時,詩中開頭第一句也已經(jīng)表明了木蘭的身份,“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言語之間,一個賢良淑德的古代模范女性形象躍然紙上。
可以說,中國文化下的花木蘭形象,是對于那個時代美好品質(zhì)的一種雜糅,盡管詩篇中刻意強調(diào)了她女性的身份,但這種田園風格和邊塞筆法的融合,所創(chuàng)造的,其實是一個同時包含著女性所推崇的賢淑美德和男性所推崇的忠孝美德相結(jié)合的“完美人格”。
從社會屬性上來講,這樣的完美人格是有性別的,然而從文化屬性上來講,花木蘭其實是一種完全中性的形象,她所代表的,是古人所不可能達到的一種兩性之間最高的道德標準。
如果說,東方文化所推崇的花木蘭是“賢”、“淑”、“忠”、“孝”的化身,那么,在歐美文化體系下“改良”后的花木蘭,無疑和這些品質(zhì)都沒有太大的關(guān)聯(lián)。
西方電影里所展現(xiàn)的花木蘭,本質(zhì)上是一種兼具著“美麗”和“勇敢”價值的新女性形象。
從故事的走向也可以看出來,好萊塢的電影《花木蘭》中,借助于替父從軍和保家衛(wèi)國這兩段情節(jié),花木蘭所實際展現(xiàn)的,是一種女性拒絕傳統(tǒng)意義上嫁人生子生活的新可能。
這種可能與十九、二十世紀興盛于美國的女性主義思潮不謀而合,借助于花木蘭的故事,女性同樣可以承擔傳統(tǒng)意義上屬于男性的那部分責任,同樣可以勇敢的追求自我價值的實現(xiàn)和美好的愛情。
不同于東方文化中花木蘭的中性形象,西方電影里的花木蘭,本質(zhì)上是一代西方女性對于自身形象的解放與重構(gòu),是一種當代文化思潮下,兩性觀念的“政治正確”。
只有在這一“政治正確”的基礎(chǔ)上,歐美的觀眾才有機會平等的欣賞功夫、宗族、神靈等來自中國的文化元素。
03
一直以來,“政治正確”都是包括迪士尼在內(nèi)的好萊塢影視公司普遍標榜的品質(zhì)。
早在此前,因為被民眾斥責《白雪公主》、《睡美人》和《灰姑娘》等故事中對于女性形象的物化和對于性取向、上層階級的偏向,迪士尼就曾特別制作過飽含同性色彩的《美女與野獸》。
而伴隨著不同性別、人種間話語權(quán)的逐步提升,迪士尼的“政治正確”之路也在不斷的批評和修正中越走越順。
從《三只小豬》中大灰狼的猶太人影射,到《獅子王》里反派刀疤的黑人口音,多年來,迪士尼反復修正著自己過往作品中的風險元素,甚至于不惜破壞傳統(tǒng)的故事結(jié)構(gòu),也要將這種正確進行到底。
然而,這種畏首畏尾甚至“過度政治正確”某種程度上也激發(fā)了民眾的反感。同樣是價值引導,如果說復仇者聯(lián)盟大結(jié)局中,“黑豹”和“獵鷹”等黑人角色的率先復活和女性聯(lián)盟的建立,是在不影響故事主線的情況下合理調(diào)整,那么此前鬧得沸沸揚揚的《小美人魚》選角事件,則暴露出了迪士尼公司在文化價值層面的步履維艱。
另一方面,在占據(jù)美國人口一定比例的黑人和性少數(shù)群體普遍獲得了書面層次的“平等”后,西方文化對于亞裔和東方的刻板印象仍然沒有得到消除。
以《花木蘭》為例,這部興盛于上個世紀末的動畫電影在開播之后,就迅速成為了西方文化界和普通百姓觀察中國的一扇窗口,甚至深刻影響了幾代美國人關(guān)于“東方美女”的評判標準。
以國際上大受追捧的名模奚夢瑤、杜鵑等人為例,不難看出,這種對“東方美女”普遍的印象仍然停留在風眼、厚唇、單眼皮、骨感這一層次。并不是說這樣的女性就不美,而是這一現(xiàn)象本質(zhì)上反映出的,是東西方文化在相互交流的過程中仍然存在著部分誤讀。
在國內(nèi)審美日益分化成日韓風格和北歐風格等不同派別的時候,一向以多元、開放、包容著稱的美國藝術(shù)界,卻仍然堅持著荒誕的所謂“東方審美”,無疑是一件令人哭笑不得的事情。
在此基礎(chǔ)上,迪士尼此番真人電影《花木蘭》選角過程中大膽啟用的“國民女神”劉亦菲,無疑是對于過往歐美環(huán)境中普遍存在的刻板審美理念進行重塑,也在無形中發(fā)出了一個強烈的文化信號:
“對于當前環(huán)境下大部分的中國人來說,這才是他們心目中的美女形象。”
04
結(jié)合迪士尼近期的動向,也不難發(fā)現(xiàn)這家老牌電影公司隱藏于《花木蘭》這部大作背后的野心和期許。
伴隨著《復仇者聯(lián)盟4》的全球熱度,迪士尼于美國時間5月8日盤后披露了2019年第二財季報告。
報告顯示,公司營收總額149.2億美元,歸屬于迪士尼股東凈利潤54.5億美元,調(diào)整后稀釋每股收益1.61美元,均超過分析師預期。
按照截稿前的股價計算,迪士尼的市值已經(jīng)高達2563.67億美元,是愛奇藝的近20倍,B站的近50倍。
業(yè)務(wù)方面,已經(jīng)于三月底收購完成的21世紀福克斯不僅為他們帶來了眾多的流量和IP,也將迪士尼的業(yè)務(wù)推向了一個新高度,同屬六大電影巨頭的這兩位的“合體”,對于電影市場來說不啻于一聲“驚雷”。
為了消化如此龐大的內(nèi)容生產(chǎn)力和IP儲量,開拓市場無疑成了迪士尼當前工作的重中之重,而結(jié)合此前復聯(lián)4內(nèi)地豪取42.4億的票房表現(xiàn),中國,自然成為了迪士尼新市場的重要一環(huán)。
與此同時,剛剛過去的一年半時間,對于中國電影市場上的群雄無疑都是一段噩夢,華誼兄弟股價跳水,唐德影視市值蒸發(fā)百億,本土巨頭們元氣大傷的背后,迪士尼自然也欲入場分羹。
1998年的那部《花木蘭》,雖然在西方市場一度大熱,卻因為一種難以言喻的疏離感,并沒有得到國內(nèi)市場的認可。
時隔21年,如今,卷土重來的迪士尼在完成了主角的本土化遴選后,似乎已然對這塊市場志在必得,如今,面臨電影的正式上映還有不到一年的時間,這部蓄積著迪士尼勃勃野心的《花木蘭》,真的能一炮而紅,延續(xù)迪士尼此前在中國市場的傳奇嗎?
市場將拭目以待。
請登錄以參與評論
現(xiàn)在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