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產芯片“自主可控”的宏大敘事下,龍芯中科的光環(huán)正被殘酷的財務數據與資本市場的集體逃離撕開裂痕。
5月9日晚間,龍芯中科發(fā)布股東減持計劃公告,第三、第四、第五和第十大股東同時宣布減持股份,總計約占公司總股本3%。這是公司連續(xù)第三個季度遭遇機構股東集體減持。一場資本撤離風暴正將龍芯中科推向輿論風口。在市值逼近500億元的“自主可控”光環(huán)下,其財務脆弱性與業(yè)務瓶頸正被加速暴露。
十大股東7家減持,龍芯中科遭資本 “同盟式撤離”
根據公告中科百孚計劃減持不超過388.62萬股,占公司總股本的0.97%;北工投資計劃減持不超過358.38萬股,占公司總股本的0.89%;橫琴利禾博計劃減持不超過250.4萬股,占公司總股本的0.62%;鼎暉祁賢及鼎暉華蘊合計計劃減持不超過205.61萬股,占公司總股本的0.52%。減持方式包括集中競價和/或大宗交易,減持期間為公告披露之日起三個月內。
如按公告當日收盤價估算,中科百孚、北工投資、橫琴利禾博、鼎暉祁賢及鼎暉華蘊將分別套現5.04億元、4.65億元、3.25億元和2.67億元。
不過,減持公告發(fā)出后的第二個交易日,龍芯中科股價即向下跳空,五日均價已跌至122.14元。同時,公告后五個交易日主力資金大量流出,累計達9817.34萬元。但即便如此,龍芯中科股價依舊處于歷史高位。
值得注意的是,在2024年三季度起,機構股東就開始對龍芯中科集體減持。其中,2024年Q4十大流通股東中的7家機構都進行了減持,累計868萬股,持股變動比例最高達17.14%。
分析人士表示,龍芯中科當前492億元市值中88%為“自主可控”主題溢價,硬件業(yè)務實際估值僅56.2億元。若2025年政務采購不及預期,市銷率需腰斬至50倍以下方可匹配基本面。高估值的泡沫一旦破碎,資本必將加速逃離。
經營性現金流連續(xù)三年為負,龍芯中科業(yè)績陷“財務黑洞”
根據龍芯中科的財報,其2024年全年凈虧損6.25億元,同比擴大89.8%;2025年一季度虧損1.51億元,同比惡化102.2%,創(chuàng)下上市以來最差單季表現。
從財務數據上看,龍芯中科的虧損不斷擴大卻也并不意外。2024年其研發(fā)費用率高達105.3%,但資本化率僅19%,9.8億元研發(fā)投入非但未能形成有效產出,反而出現了反噬的情況。
此外,存貨跌價也在嚴重吞噬著龍芯中科的利潤。根據財報,其存貨周轉周期高達974天,是行業(yè)均值300天的三倍多。超長的周轉周期導致了其2024年資產減值損失2.49億元,占全年虧損的40%。
管理層雖然聲稱“存貨未來可轉化為利潤”,但實際的情況是,其工控芯片收入在2024同比驟降近半,滯銷風險在持續(xù)累積。
更糟糕的是,龍芯中科經營性現金流連續(xù)三年為負,2024年凈流出3.35億元,2025年一季度進一步惡化至-1.44億元。公司嚴重依賴投資活動現金流維持運營,但股東減持潮下再融資難度陡增,未來可能面臨資金鏈斷裂風險。
2025年一季度經營性現金流凈額-1.44億元,同比降幅達1545.16%,依賴投資活動現金流3.84億元維持運營。隨著股東減持潮加劇,再融資難度陡增。
營收大頭難脫離政府采購,龍芯中科難破“商業(yè)化鐵壁”
糟糕的業(yè)績讓龍芯中科在業(yè)務層面承壓加劇,雖然其在技術上不斷推出新品,持續(xù)在市場中營造期待情緒,但商業(yè)化表現卻遲遲難以突破。
主要原因在于,龍芯中科營造的自主指令集仍是一座技術孤島,生態(tài)發(fā)展緩慢,商業(yè)化場景拓展更是乏力。
盡管其一直高喊LoongArch指令集實現完全自主可控,但軟件生態(tài)建設卻嚴重滯后,適配應用數量僅數千款,與華為等頭部廠商相去甚遠,二進制翻譯系統(tǒng)對X86/ARM生態(tài)的兼容性也差強人意,用戶普遍反映辦公軟件卡頓、游戲娛樂功能缺失,C端市場滲透率近乎為零。
在B端市場,龍芯中科同樣遭遇巨大阻力。3C6000芯片性能雖然號稱可對標英特爾至強4314,但生態(tài)適配數量不足競品1/10,開放市場收入占比低于10%。
押注的9A1000 GPU芯片計劃2026年流片,對標英偉達T4,但OpenCL算力框架成熟度不足,而英偉達已推出H200芯片,性能代差進一步拉大。在國產替代陣營中,華為、寒武紀、海光信息等廠商憑借先發(fā)優(yōu)勢已占據80%以上AI算力市場份額,另其邊緣計算戰(zhàn)略蒙生陰影。
在傳統(tǒng)優(yōu)勢領域,龍芯中科同樣面臨窘境。安全應用工控芯片收入同比暴跌44.56%,即便2025年一季度采購略有恢復,但能源、交通等新興工控領域增速僅為個位數,難以填補市場缺口。
這也導致龍芯中科在營收上重度依賴政府項目輸血。2024年龍芯中科政務采購收入占比高達53%,但由于地方政府財政吃緊導致回款周期超270天,應收賬款周轉率僅0.25次,遠低于行業(yè)頭部廠商的4.5次。
龍芯中科的資本撤離潮,本質是市場對“技術理想主義”的重新定價。
當市銷率105倍與連續(xù)三年虧損形成尖銳對立,投資者需警惕“自主可控”敘事下的估值泡沫。若未來半年服務器芯片量產、生態(tài)合作等關鍵節(jié)點未達預期,其市值或面臨腰斬級回調。
這場資本與技術的博弈,終將回歸現金流與商業(yè)效率的殘酷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