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是,現(xiàn)在亦然。
可能,對于霍金來說最大的遺憾,就是沒能親自偶遇到真正的外星文明。
不然他的疾病,或許對于外星文明而言是極有可能被治愈的,難道不是嗎?
當霍金去世的消息鋪天蓋地:許多對其不夠了解的吃瓜群眾,紛紛對其產(chǎn)生了無比崇高的敬意。
且個人意識形態(tài)里就是雖然不知道他的偉大在于何處,但是自我感覺就是他的思想已遠超了人類的認知范疇,學識程度是高深莫測。
好比我們知道貝多芬是位著名的音樂家,也在各種場合聽到過他的命運交響曲,但其實可能連貝多芬都不知道,這C小調第五交響曲會被后人竊取,他更不知道自己在逝去之后他的曲子傳播度會被定義為與“命運”相關,讓他大紅至極。
相反霍金身處的這個時代足夠開放,他這一生除卻身體病痛的折磨,并沒有貝多芬過的那么悲情。
但其實就是這樣,我們還是對這類音樂家,科學家產(chǎn)生著一定的敬意,因為他們對自己領域的理解是我們無法理解,但又極其超凡脫俗的。
霍金在我的印象中,總是以高智慧形態(tài)示人,沉默中給人一種科學的,深思熟慮的思考狀。最初對他的認知就是在未解之謎的小說中與宇宙天外生命的書籍里所識;他的一些高于人類的探討與言論,曾讓我嗤之以鼻但又逐漸被他的學識征服。
他是這個世界上為數(shù)不多敢對外星文明,外星人做出評價和研究并不斷發(fā)聲于世界的人。
但其實對于外星人而言,霍金和它們一樣也都是對方眼中的外星人。
21歲時他就已經(jīng)在科研學術上有所成就,但也正是在這個年齡讓他患上了癱坐輪椅的疾病,不過這并沒有放棄他研究宇宙天體的興趣,相反他對生活和探索還保持了無比高度的信心和樂趣。
他在一部名為《斯蒂芬·霍金喜歡的地方》的紀錄片中說:“有朝一日,我們可能會收到這樣一個行星發(fā)來的信號,但我們在回答時應提高警惕。遇到先進文明可能就像美洲的土著遇到哥倫布一樣。結果可不怎么好?!?/p>
他還說,外星生命可能是“貪婪的掠奪者,他們在宇宙中漫游,尋找可掠奪的資源以及可征服和殖民的行星”。
有媒體報道稱,外星人可能入侵,并不是霍金教授唯一擔心的事。他還警告說,如果不對氣候變化加以控制,地球將變得像金星一樣熱。
鑒于大家對外星人特征的揣測和意淫,霍金也對此表示懷疑。
他提出外星人其實根本就不是人形!勸解大家不要被科幻電影給騙了。因為每個星球的質量、重力、大氣和各種環(huán)境的差異都會導致物種上巨大不同的,所以外星人的體型當然和人類有差異。這樣的說法其實最符合自然的規(guī)律,畢竟地球的環(huán)境和別的星球的環(huán)境差距很大。
我們不妨來看一下霍金有關外星人的語錄,來感受下他對外星人的看法。
“外星人”在看著你
在2015年倫敦皇家科學學會尋找外星生命跡象的啟動儀式上,霍金就說過:“在無限的茫茫宇宙中,一定存在著其它形式的生命?!?/p>
他說:“或許外星生命會正盯著我們看呢?!薄安还茏罱K地外智慧生命到底存在還是不存在,現(xiàn)在該是有人正式投入進來。這個問題,我們必須要弄個明白?!?/p>
據(jù)介紹,這個項目將動用部分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望遠鏡,更遠地深入宇宙中去捕捉任何無線電波和激光信號。
千年內(nèi)人類須移民外星否則“滅絕”
霍金在美國洛杉磯發(fā)表演講時稱,他認為,未來1000年內(nèi),基本可以確定的是地球會因某場大災難而毀滅,如核戰(zhàn)爭或者溫室效應。因此,他強調人類必須移居其它星球。美國航空航天局局長格里芬也表示,單獨一顆行星上的物種,是不可能永久生存下來的。
在太陽系中,火星是除地球之外可供人類居住的最佳選擇。但火星載人探測要幾十年之后才能實施,探測一次往返要450天。
霍金表示:“人類滅絕是可能發(fā)生的,但卻不是不可避免的,我是個樂觀主義者,我相信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和進步最終可以帶人類沖出太陽系,到達宇宙中更遙遠的地方?!?/p>
智能機器是真正人類“終結者”
霍金多次表示,“徹底開發(fā)人工智能可能導致人類滅亡”。
按照霍金的說法,人工智能科技在初級發(fā)展階段的確為人類生活帶來便利,但是,機器將可能以不斷加快的速度重新設計自己。而人類則受制于生物進化速度,無法與其競爭,最終被超越??茖W界把這種人工智能超越人類智慧的轉折點命名為“奇點”。
事實上,美國Space X首席執(zhí)行官、大名鼎鼎的“鋼鐵俠”原型設計者埃隆?馬斯克,微軟創(chuàng)始人兼慈善家比爾?蓋茨,也都警告過要注意人工智能的“危害”。麻省理工學院教授、科學家、谷歌、IBM和微軟等企業(yè)員工及與人工智能領域有關的投資者,也聯(lián)名發(fā)出公開信,表達同樣的憂慮。
“黑洞”不存在?只有“灰洞”?
在一篇《黑洞的信息保存與氣象預報》的論文中,霍金指出黑洞其實是“不存在”的,不過“灰洞的確存在”,再次震驚物理學界。
霍金1976年提出著名的“霍金輻射”理論,即黑洞在形成中質量減少的同時,還不斷在以能量形式向外界發(fā)出輻射。但一旦黑洞濃縮并蒸發(fā)消失后,其中所有信息就隨之消失,與量子力學認定該類物質信息永不會完全消失的理論相矛盾。這就是所謂的“黑洞悖論”。
30多年來,霍金試圖以各種推測來解釋這一矛盾觀點?,F(xiàn)在看來,他給了一個更具說服力的答案。霍金承認,自己最初有關黑洞邊界“視界”的認識是有缺陷的,光線其實是可以穿越視界的。他稱,黑洞從來都不會完全關閉自身,物質和能量在被黑洞困住一段時間以后,又會被重新釋放到宇宙中。
人類真的太需要一個指引未來和探討宇宙文明的先知。
人類的偉大其實不在于渴求自我的成功,最為特別之處一定是在于對自我成長的意識和思考。
所以,我更愿意看見我們是處在高科技感的時代頂端俯瞰萬物一切,所有的一切是井然有序的,文明的,積極的,且思想開明,但生活簡單多于復雜的。
而非是處在井底之下,看當下熱鬧非凡,讓自我變得模糊迷茫的。
烽巢網(wǎng) 劉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