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電商估計最讓消費者頭疼的,就是假貨,尤其這兩年以來的海淘代購,這水就更深了,因為海淘涉及的環(huán)節(jié)之中,掉包、參假、都是難以避免的事。所以,對于消費者來說,在進行海淘購物之時,可的睜大眼睛。最近一則報道,就令市場感覺不安與恐懼。
最近權威媒體新京報一篇《400元假貨洋碼頭賣7000無人管,買手靠漏洞可月入10萬》,對洋碼頭進行展開評論,也讓市場、消費者、媒體感到十分恐懼,因為如此海淘,對消費者利益堅持就是一種蔑視。
電商平臺,都有自己的商業(yè)模式,天貓是平臺型電商,注重給予商家進行品牌、數據、趨勢賦能,受到商家的青睞;京東是自營電商,注重將品質商品、物流、以及營銷結合,同樣也受到廣大品牌主的追捧。而屢屢爆發(fā)假貨風波的洋碼頭,一類是個人買手,模式是C2C,另一類是商戶,模式就是M2C。而洋碼頭近年來,隨著買手團隊的不斷增多,假貨風波也開始屢屢爆發(fā)。
嚴格來說,一切商業(yè)模式,都是存在即合理的,只要加強對商品流通各個環(huán)節(jié),進行把控,是可以實現拒絕假貨的。而這次的風波,最主要的問題就出在對于買手團隊的縱容與監(jiān)管不利,對于平臺來說,這是需要負法律責任的。
該文章稱,代購市場水太深,從源頭到運輸渠道都暗藏玄機。從事海外代購多年的從業(yè)者也說,就連如今很多看似正規(guī)的海淘代購平臺,實則也漏洞百出。而這名從業(yè)者甚至表示:“買手利用平臺漏洞,月入可達10萬元。
做買手可以一個月10萬,這個收入是相對很高的,那么如何實現呢?在新京報的報道中,2017年7月9日,新京報記者收到一個來自洋碼頭海外代購的貨品,證實了張捷說的話。此前4月初,記者通過一位澳大利亞的朋友在洋碼頭注冊了海外買手賬號,通過審核后開了一家專營澳大利亞代購的網店。隨后,記者從國內快遞了一個價格約四百多元人民幣的高仿手包給澳大利亞這個朋友,在洋碼頭網店掛出,隨后記者以7000元人民幣的價格在網店拍到這個包,并于7月9日在國內收到貨品。去掉各環(huán)節(jié)成本,理論上買手一單就掙了6000元左右的利潤。這個過程中,代購平臺洋碼頭所設立的監(jiān)管程序如同虛設。
據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預測,中國內地海淘族人數將于2018年增長到3560萬人,代購交易規(guī)模也將達到1萬億元。這些海淘集中在國內大大小小近百家代購網站上。新京報記者在調查時發(fā)現,一些代購平臺監(jiān)管缺失,上至貨品源頭、物流貨運,下至交易流程,無一不暗藏各式灰色手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