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世紀,最貴的是人才泡沫。
1
2017年春節(jié),大家一如往年微信群發(fā)紅包,用人民幣互相祝福。
內幕君也像往年守著幾十個群,蹲在路由器旁搶紅包,一個春節(jié)搶下來,純收入五百又三毛,差點發(fā)家致富。
這期間,有件事讓內幕君因為羨慕,印象特深刻。宗親群里,有個剛畢業(yè)的小伙子發(fā)了個大紅包,金額兩千。
別人都是二十、五十的發(fā),沒有對比就沒有貧窮。想到他研究生讀的金融,我忍不住問他,“你搞P2P了?”他回:干地產呢。
記得2016年底,莫斌說碧桂園業(yè)績超額完成,楊老板要給他們發(fā)的獎金太多了。工資加上年終獎,當時的江蘇區(qū)域總裁劉森鋒年入過億。項目總這一級的,分走大幾百萬只是常規(guī)操作。
咳,那一年地產圈自下而上多金的樣子,只有一個成語能形容:
壕無人性。
2017年過半時,旭輝董事長林中就曾“壕邁”發(fā)話:
要幫助企業(yè)頂層管理者實現財務自由——收入過億;幫助中高層成為富裕之家——收入過千萬;幫助中層住上洋房、開上豪車,收入過百萬。
你追我趕,股權激勵、項目跟投,房企變著花樣給員工發(fā)錢。一時間,整個地產圈風靡同一部?。骸秲|萬富翁養(yǎng)成記》。
賺到錢的都盆滿缽滿,唯一的區(qū)別是,盆有大小、缽有深淺。
2
那是2012年。
碧桂園率先推出“成就共享計劃”,激勵高層跟投公司項目,項目有錢賺,員工有分紅。
當時楊老板是這么說的:碧桂園未來的區(qū)域總、項目總的年薪,應該在千萬元、百萬元以上,否則就不稱職。
后來計劃升級為“同心共享”:具體設置為碧桂園集團和區(qū)域管理團隊各自設立投資公司,對每個新項目進行不超過15%權益的跟投。總公司和區(qū)域公司的管理層需根據自身職位,按照規(guī)定比例出資跟投。
也就是說,員工和項目的命運捆綁得更加緊密了。這個計劃被外界視為碧桂園組織制度的一次深層次革命。
2012年,碧桂園還在十強邊緣徘徊,銷售額不到500億;2013年撞線千億;2016年破3000億,進入前三;2017年5500億,超越老大萬科,首次登頂。
僅用5年,碧桂園綿羊變大象,變革帶來的規(guī)模激增,同行看在眼里。
2014年,萬科推出“事業(yè)合伙人制度”。當時郁亮透露一個小愿望:
希望萬科在第四個十年,可以培養(yǎng)出200個億萬富翁。
一時間大家相繼出招,首創(chuàng)、旭輝、陽光城、中梁、金地、藍光等各有各的“共享”。
重賞之下出勇夫,再加上地產行情高漲,2008年之后的10年間,業(yè)內涌現出一批明星經理人。越來越多高管薪酬過千萬。
2017年,融創(chuàng)汪孟德薪酬1326萬,龍湖邵明曉3731萬,碧桂園莫斌3389萬,恒大夏海鈞一騎絕塵,年入2.98億。
不僅對高層出手闊綽,對沒有經驗的菜鳥們,一線房企也是掏薪掏費。校招時,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的薪資逐級遞增,本科生12萬起是基礎,碩士20萬是標配,博士生40萬不稀奇。
20萬相當于萬科高級經理的薪酬了,至少要求7年工作經驗,40萬那就是總監(jiān)待遇了,剛出象牙塔的,一步贏了7年時間。
用俞敏洪的觀點來概括,工資比應屆生低,萬科的員工們,你們簡直在浪費生命。
很多圈外人不明覺厲:貴圈這么個給錢法,要的不是人才,是人精吧!
3
過去10年,房地產這條迎風跑道上,很多人名利雙收。
但逆風時還能飛翔的有個幾個?人才還是人財,老板們的內心其實無比透亮。
吳亞軍有一句名言:別拿行情當能力。
不久前泰禾黃老板站出來,朝行業(yè)“高薪現象”開了一槍:
都說房地產有泡沫,要我說最大的泡沫是人才,動不動薪酬上千萬。
此話一出,很多高管后背發(fā)涼。
昨天還“你儂我儂,忒煞情多”,明天可能就“好走不送,拜拜了您嘞”。
今年前十個月,共有63家房企發(fā)生101起高管變動,包括跳槽和內部調動,涉及150人、34個崗位。其中總裁級別占三分之一,有55人。
有的公司挖來行政總裁,干不到三個月走人了,有的公司9名董事會成員一年半內離了8名。
高管頻繁流動,直接說明一件事:這活兒不好干。間接說明另一件事:很多明星經理人的能力與薪酬倒掛。
把錢看成魔鬼的馮侖就說了,一個行業(yè)或者一個人突然有錢了,往往會夸大自己的能力。
之前房地產市場高速發(fā)展,錢、貨、人跟著高周轉,然而行業(yè)爆炸性擴張,人力的供給和素質卻沒跟上,所以“揠苗助長”盛行,85后總裁、90后項目總、95后經理,坐火箭升職的現象十分普遍。
難怪黃老板說“最大的泡沫是人才”。
這種泡沫是全面性的,高層的薪酬和中層的能力虛高,去年泰禾裁員時,城市公司有個策劃經理被開,離職一年了都沒找到坑。
同事說他,執(zhí)行力弱就算了,ppt做得那么shi,沒有30強會要他。
市場行情好的時候,水大魚大,一些人被形勢蒙蔽了雙眼,等到泡沫破碎,才發(fā)現自己和咸魚沒有分別。
圈內人都知道,房企內部提薪速度趕不上市場上的漲薪幅度,想獲得更高薪酬的捷徑是跳槽,而房企間互相挖角“炒作人才”,更加劇了這種無價值的流動性。到10強房企當一年小主管,跳到30強就能當經理,經驗沒漲,工資翻番。
泡沫就是這么來的。
與此同時,基層的學歷過度膨脹。一到校招,不管什么崗位,只要兩種人:
211是基本,985是標配,本碩雙985最好。
你爭我搶,大家用錢囤了一堆學霸,整得要搞科研似的。實際上可能只是招個銷售。
美名其曰“培養(yǎng)人才”,后來的后來,多少淪為擺設。
行情好,虛假繁榮無傷大雅,行情一旦衰退,就像鄧紫棋唱的:
一剎那花火,全都在擠泡沫。
4
今年8月,萬科2019年中期業(yè)績會上,祝九勝回應半年減員600人的事。
“世界上沒有一家狀態(tài)最好的企業(yè),我們把事情找出來之后,要找到合理匹配的人。”
按照他的說法,裁員是為了把機會留給更合適的人,這就好比情侶分手時,男方對女方說:你很好,但我想找個更漂亮的。
你說氣人不氣人?
地產弱周期下,所有人面臨同樣的境遇:覆巢之下,沒有完卵。
2018年至今,恒大、碧桂園、萬科、綠地等10強房企都曾裁員,齊刷刷擠泡沫。
最近,萬科繼續(xù)揮刀,調整了職級和薪酬體系。
看到萬科發(fā)布的“薪資優(yōu)化調整方案”,網友說,實打實的降薪,說得像一朵花兒。
萬科的降薪,那能叫降薪嗎?叫技術性調整。
薪酬體系變革后,萬科采用“低底薪,高績效”組合工資,底薪最多的下降了40%,下降的部分被放進績效考核。
對此,一個地產老炮評論:
“房企及時調整薪資,總比困難時突然大面積裁員更合理!樓市進入降溫通道,房地產從業(yè)者都應明白:大魚大肉的日子結束了…”
除了裁員、降薪,房企擠泡沫的另一個騷操作是縮編。
撇開社招不說,這陣子鼓點漸稀的秋招,有的房企派出一堆HR,到各大高?;蝺扇?,最后招了3個,甚至一個也沒有。
“班上10幾個人投了簡歷,沒人進入第二輪,我懷疑招人是假的,宣傳是真的?!?/p>
搶人陣勢大不如前,有兩家百強閩系房企直接砍掉校招計劃。毫無疑問,大家都在勒緊褲腰帶,有懸念的是:
誰會成為那根褲腰帶?
5
白居易有句詩:十聞春啼變鶯舌,三嫌老丑換蛾眉。
意思是,家妓老了丑了,我就會換掉,如今已經換了三撥。這些人,我會給他們發(fā)路費遣散回家,然后再換一批青春靚麗的。
可惡吶,有些房企路費不給發(fā),還讓被裁的員工幫忙消化一下房子。最近某閩系房企裁員,公司實在拿不出賠償金,就跟員工“協商”:購房券當賠償金,你再湊個三五十萬付首付,你看行不行?
“不行的話,你可以走仲裁。”
禮輕情意重,買套房子再分手,本年度最騷裁員操作。
和白老板一樣,房企在收縮的時候,也會率先優(yōu)化「可替代性強」的崗位,這些人價值密度不高。在老板眼里,工作不飽和、技能不刁鉆,這樣的人多了公司人均效能就低。
用劉強東裁掉“兄弟”時的那套話術說就是:性價比太低了。
去年綠地瘦身,就是專門獵殺這類小白兔。
“讓1個人干2~3個人的活,發(fā)1.5~2個人的工資。”
坐管理位子上也不等于高枕無憂。行業(yè)拐點越近,洗牌越激烈,老板口袋里揣著個小本本,本子上寫著一個疑問句:眾愛卿誰是羊誰是狼?
是羊,宰了,還能省點糧草。
前陣子萬科調薪事件后,一個小伙伴在后臺留言:行業(yè)不景氣,我擔心自己哪天就被裁了,再想到身上背著房貸,焦慮得英年早禿。
天說變就變,泡沫說破就破,那能怎么辦呢?
活下去,活過年終獎再說。
請登錄以參與評論
現在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