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娛君說
每當人們說起街頭文化,就像是聊起整容,總能分出兩個陣營來。如果細究,還能分出代際來。
中老年人通常不喜歡太過張揚、奇裝異服、滿嘴臟話的年輕人,與其說是街頭文化,不如說是街頭混混。
年輕人則更愿意用酷、潮、個性來形容街頭文化,討厭一成不變,拒絕因循守舊,鄙視書呆子。
即便是對于街頭文化的定義,兩代人也有分歧。在中老年人的心里,雜耍賣藝、街頭相聲都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里的街頭文化代表,而廣場舞更是新時代街頭文化的代表。
而在青少年眼里,雜耍賣藝和街頭相聲表演可能更接近“街頭商業(yè)”的范疇,廣場舞也不是街頭文化的內(nèi)容,而是“街頭噪音擾民亂象”。街舞、街頭籃球、說唱等,更能代表街頭文化的精髓。
相對而言,這種代際沖突在街舞運動里更淡一些。越來越多的家長逐漸接受了街舞,并愿意主動讓孩子去學習街舞,雖然它通常并不能給考試加分,這其實很難得。
原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街舞本身沒有價值觀,肢體動作也是一種比音樂更通用的“語言”,既不強調(diào)叛逆,也不表達憤怒。更何況,它還能強身健體。
此外,資本和商業(yè)也功不可沒。比如,《這!就是街舞》等選秀節(jié)目的宣教和造勢,就掀起了新一輪的街舞熱,而背后,是優(yōu)酷的流量,是明星的影響力,是廣告商的贊助。
沒有商業(yè)的文化,是沒有生命力的。
*轉(zhuǎn)載需注明出處
請登錄以參與評論
現(xiàn)在登錄